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并未明确推出传统意义上的硬派越野车型,但其第二款量产车型 ** 小米御 7(YU7)** 作为中大型纯电 SUV,在性能和设计上展现了一定的跨界潜力。以下是结合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小米御 7(YU7):定位与性能解析
1. 车型定位与市场预期
小米御 7(YU7)是小米汽车继 SU7 之后推出的第二款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价 30-40 万元,主要对标特斯拉 Model Y、问界 M5 等车型。其核心亮点包括:
- 尺寸与空间: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属于标准中大型 SUV,提供 5 座布局,后排空间充裕,后备厢纵深较长(支持前备厢扩展)。
- 动力与续航:
- 单电机后驱版:最大功率 235kW,CLTC 续航 820km(磷酸铁锂电池)。
- 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0-100km/h 加速 3 秒级,CLTC 续航 760km(三元锂电池)。
- 智能配置:搭载小米澎湃 OS 系统,支持车家互联生态,标配激光雷达与高阶 ADAS 系统(自动泊车、车道保持),高配版支持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
2. 越野性能的局限性
尽管小米御 7 被部分媒体称为 “陆地战车”,但其设计更偏向城市 SUV,而非专业越野车:
- 底盘结构:采用承载式车身,无大梁设计,接近角 / 离去角为 16°/19°,离地间隙未明确公布,通过性弱于硬派越野车型(如坦克 300 接近角 33°、离去角 34°)。
- 四驱系统:双电机四驱版虽能实现扭矩矢量分配,但缺乏机械差速锁和低速四驱模式,越野脱困能力有限。
- 轮胎配置:标配 245/55 R19 或 245/50 R20 公路胎,可选装 245/45 R21 性能胎,均未提供全地形轮胎选项。
二、小米汽车的产品规划与技术储备
1. 2025 年车型重点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核心任务是巩固 SU7 市场地位并推进御 7(YU7)量产。SU7 系列在 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产能爬坡至月产 1.5 万台,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御 7 作为第二款车型,需验证小米在 SUV 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内不会分散资源开发越野车型。
2. 未来越野车型的可能性
- 增程式 SUV N3(2026 年):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计划于 2026 年推出,采用六座布局和后轮转向技术,可能搭载 1.5T 增程器,纯电续航或达 400km。但该车型仍属于城市 SUV 范畴,未提及越野性能。
- 技术储备:小米已申请电池车身一体化专利,通过整合电池包与底盘结构提升安全性和续航;其能耗显示专利可精准计算海拔变化对续航的影响,间接提升复杂路况的适应性。这些技术未来可能应用于越野车型。
三、行业趋势与用户需求
1. 新能源越野市场崛起
2025 年全球新能源越野车型加速落地,如比亚迪仰望 U8、坦克 700 Hi4-T、Rivian R1T 等,主打 “电动化 + 越野” 组合。这类车型通常采用非承载式车身、三把锁、高离地间隙等配置,价格普遍在 50 万元以上。小米若切入该市场,需突破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瓶颈。
2. 用户混淆与市场教育
部分用户可能将 “SUV” 与 “越野车型” 混为一谈。小米御 7 的命名 “御 7”(寓意 “陆地战车”)和运动化设计(如黄色卡钳、尾翼)可能引发误解,但官方从未强调其越野能力。未来若推出越野车型,小米需明确产品定位,避免误导消费者。
四、总结与建议
1. 2025 年无硬派越野车型
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 2025 年重点在城市 SUV 和轿车市场,御 7(YU7)是其第二款战略车型,主打智能生态与续航能力,而非越野性能。
2. 未来越野车型的可能性
- 技术积累:小米在电池、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储备为越野车型奠定基础,但需解决底盘、四驱系统等核心技术。
- 市场策略:若推出越野车型,可能采用 “高端化 + 生态化” 策略,例如与专业越野品牌合作,或通过米家生态吸引户外用户。
3. 用户行动建议
- 关注官方动态:小米汽车官网、雷军微博等渠道将是获取新车信息的权威来源。
- 理性区分车型定位:若追求越野性能,可关注传统硬派越野品牌(如坦克、Jeep)或新能源越野车型(如仰望 U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