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不仅已正式上市,还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上市与交付进展
- 首款车型 SU7 的量产与交付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于2024 年 4 月 3 日正式启动交付,截至 2024 年底累计交付量达13.69 万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的 36.8%。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2.9 万辆,第一季度累计销量达7.26 万辆,在轿车销量榜中排名第四。这表明小米汽车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在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
- 新车型 YU7 的上市计划
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SUV)已通过工信部审批,预计于2025 年 6-7 月上市。该车型将提供单双电机版本,搭载 96.3kWh 电池包,续航里程覆盖 675-770km,价格预计在 22.59 万 - 23.59 万元之间,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二、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生产基地建设
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为 15 万辆,2024 年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量提升至 13.69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缓解产能压力,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供应链稳定性
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合作,以及自建电池车间和实验楼。例如,YU7 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由比亚迪台州工厂供应,而 SU7 的热管理部件则由浙江银轮机械提供。此外,小米通过 “双资质”(发改委和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不再依赖代工,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自主权。
三、技术亮点与市场策略
- 智能驾驶与生态整合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突破,2025 年 2 月发布的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此外,小米汽车深度整合米家生态,用户可通过车机联动 200 + 智能设备,实现 “人 - 车 - 家” 互联。
- 定价策略与市场竞争
小米汽车以 “高配半价” 策略切入市场,例如 SU7 标准版售价 25.99 万元,较同级别竞品低约 3 万元,但提供更高续航和智能配置。2025 年 2 月上市的 SU7 Ultra(52.99 万元起)则以高性能(三电机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和豪华配置冲击高端市场,首月订单突破 1.9 万台。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与交付压力
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仍需月均 2.9 万辆的产能,较 2024 年月均 1.14 万辆增长 154%。此外,新车型 YU7 的上市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紧张。
- 智能驾驶的安全与信任
2025 年 3 月发生的 SU7 高速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引发公众对系统可靠性的讨论。小米需加强用户教育,并通过技术迭代(如提升异形障碍物识别能力)增强市场信任。
-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 2027 年启动汽车业务全球化,目前已在东南亚推进本地化生产,并计划在泰国建设年产能 15 万辆的工厂。这一战略将帮助其复制手机业务的出海经验,但也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和法规挑战。
五、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推出 SU7 并实现规模化交付,新车型 YU7 即将上市,产能和供应链逐步完善。其市场表现强劲,智能驾驶和生态整合成为核心竞争力,但产能压力、安全信任和全球化挑战仍需持续应对。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提供了高性价比的选择,而对于行业来说,其 “高配半价” 策略和生态打法正在重塑智能电动车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