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 SU7 事件主要围绕智能驾驶系统争议、电池安全问题、订单纠纷等核心议题展开,涉及多起交通事故、用户投诉及行业技术讨论。以下是关键事件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一、智能驾驶系统事故引发责任争议
1. 安徽高速碰撞起火事件
- 事件经过: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池祁段以 116km/h 的 NOA(高速领航辅助)状态行驶时,因施工改道触发障碍物预警。驾驶员接管后车辆仍以 97km/h 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电池爆燃。
- 争议焦点:
- 系统响应时间:从障碍物识别到碰撞仅 2 秒,驾驶员接管后制动效果有限,引发对 NOA 系统冗余设计的质疑。
- 责任认定复杂性:专家指出,智能驾驶系统的 “预控制器决策” 与驾驶员接管责任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事故数据由车企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性。
- 电池安全性:涉事车辆搭载比亚迪弗迪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碰撞后热失控起火。尽管磷酸铁锂被认为比三元锂更安全,但剧烈冲击下仍可能内短路。
2. 广东徐闻撞人逃逸事件
- 事件经过:4 月 5 日,一辆小米 SU7 在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致 2 人死亡后起火。小米回应称火情由电动车锂电池挤压引发,非 SU7 自身电池问题。
- 行业影响:两起事故叠加,加剧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风险的担忧,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讨论(如针刺不起火概率达 99.9%)。
二、智能驾驶系统稳定性遭用户质疑
1. 多起系统故障投诉
- 高速急减速追尾:2025 年 2 月,杭州车主使用 NOA 时车辆无预警急降速至 33km/h,导致后车追尾。小米承认属 “误识别” 行业难题,最终补偿车主。
- 激光雷达与泊车故障:提车次日激光雷达故障、自动泊车剐蹭、倒车影像测距偏差等问题频发,用户质疑品控与系统可靠性。
- 召回与 OTA 升级:2024 年 11 月因自动泊车软件 BUG 召回 3 万辆 SU7,2025 年 2 月推送端到端智驾系统,但用户反馈 “实际体验仍存漏洞”。
2. 技术路线争议
- 传感器配置差异:SU7 标准版未配备侧后向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补盲,被指在复杂场景(如施工改道)下感知能力弱于高配版。
- 端到端技术局限性:尽管 SU7 Ultra 宣称支持 “车位到车位” 自动驾驶,但用户实测显示窄路会车、突发障碍物仍需人工干预。
三、订单纠纷与供应链管理问题
1. 用户订单被取消事件
- 事件经过:2025 年 4 月,博主 “徐里里 XLL” 称因申请延期提车被小米取消订单,定金不退。小米高管回应称用户多次变更提车信息且未按时支付尾款,构成违约。
- 行业背景:小米 SU7 交付周期长达 42-49 周,产能不足导致订单积压。用户与车企在延期政策、排产规则上的矛盾凸显。
2. 电池双供应商体系风险
- 技术差异:标准版 SU7 随机搭载比亚迪弗迪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后者配备电芯倒置技术(泄压阀朝下),而前者未采用,被指安全性略逊。
- 责任追溯难题:宁德时代否认供应事故车辆电池,但小米未明确事故车电池归属,双供应商体系增加了质量问题追溯的复杂性。
四、市场表现与行业影响
1. 销量与产能矛盾
- 销量增长:2025 年 3 月 SU7 单月交付超 2 万辆,累计销量突破 32 万辆,成为特斯拉 Model 3 的强劲对手。
- 产能瓶颈:订单积压与交付周期长导致用户流失,小米计划 2025 年冲击 35 万辆交付目标,但需解决供应链与生产效率问题。
2. 政策与行业趋势
- 补贴调整: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最高 2 万元)可能刺激需求,但小米需应对补贴退坡后的市场竞争。
- 技术迭代压力:液态电池安全争议推动固态电池研发,小米若未能跟进可能面临技术落后风险。
五、小米的应对与未来挑战
- 事故调查与透明度: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承诺公开调查结果,但需避免 “数据自证” 的信任危机。
- 技术改进:加速固态电池研发,优化 NOA 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传感器冗余设计(如增加侧后向激光雷达)。
- 用户沟通:完善订单管理政策,明确延期规则,减少纠纷;针对智能驾驶故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 品牌修复:通过第三方安全认证、车主公开测试等方式重建信任,避免 “智能驾驶不可靠” 的标签化。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事件暴露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技术成熟度与用户期待的差距、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责任认定标准的缺失。对小米而言,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性,将成为其能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突围的关键。而整个行业也需借此契机,推动智能驾驶法规完善、电池技术革新及用户教育体系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