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数据及市场动态,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表现强劲,累计交付量已达 7.59 万辆,单月销量在 3 月突破 2.9 万辆,稳居国内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榜首。结合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第二款车型上市节奏及行业预测,2025 年全年销量有望在30 万至 35 万辆区间,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数据与市场表现
- 第一季度销量与增长势头
小米 SU7 在 2025 年 1-3 月累计交付 7.59 万辆,其中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 万辆,环比增长 23.25%,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新势力品牌的季度交付纪录,更在中大型车市场超越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 等竞品,市占率达 23.74%。
关键驱动因素:
- 产品力优势:SU7 凭借 800V 碳化硅平台、CTB 电池技术(续航 830 公里)及智能座舱生态,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产能爬坡:北京工厂二期于 4 月完成规划验收,7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辆,支撑全年交付目标。
- 订单储备与交付压力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未交付订单达 15 万台,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49 周(约 11 个月)。尽管产能提升至月均 3 万辆,但供应链瓶颈(如激光雷达、碳化硅芯片)仍可能导致交付延迟,影响全年目标达成率。
二、全年销量预测依据
- 官方目标与产能支撑
小米集团已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基于工厂双班生产模式稳定(日产能 600-800 台)及二期工厂投产预期。若产能顺利释放,下半年月均交付量有望突破 3.5 万辆,全年冲刺 35 万辆目标具备可行性。
- 第二款车型 YU7 的市场潜力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起售价 23.5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该车搭载全域 800V 平台、双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3 秒级)及 820 公里续航,若定价策略延续 SU7 的 “高配低价” 路线,预计月均销量可达 1 万 - 1.5 万辆,为全年贡献约 8 万 - 12 万辆增量。
-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市场增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 1650 万辆,渗透率超 55%,为小米提供约 80 万辆的中高端市场空间。
- 价格战风险:零跑、吉利等品牌通过 “激光雷达下放”“大车低价” 策略挤压市场,可能迫使小米在下半年推出限时优惠,影响利润率但有利于销量提升。
- 国际竞争:特斯拉 Model Y 持续降价(3 月销量 4.8 万辆),而比亚迪通过 “全民智驾” 策略覆盖 7 万 - 20 万元市场,小米需在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巩固优势。
三、风险与不确定性
- 产能与供应链波动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产能压力,但全球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碳酸锂)仍可能导致交付延迟。若 SU7 和 YU7 同步交付,供应链管理难度将显著增加。
- 用户口碑与质量管控
随着交付量激增,小米需解决早期用户反馈的软件 bug(如车机卡顿)、售后服务网络不足(目前仅 127 家服务网点)等问题,避免重蹈蔚来 “交付即投诉” 的覆辙。
-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调整,或地方政府补贴退坡,可能抑制消费需求。此外,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如欧盟碳关税)可能影响小米的出海计划。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产能、产品矩阵及市场环境,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预计在30 万至 35 万辆区间,其中 SU7 贡献约 25 万辆,YU7 贡献 5 万 - 10 万辆。若产能释放顺利且第二款车型市场接受度超预期,全年销量有望冲击 40 万辆,跻身新势力品牌前三。长期来看,小米需在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城市 NOA)、全球化布局(泰国工厂规划)及生态协同(人车家互联)上持续投入,以应对行业从 “量增” 到 “质升” 的转型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