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深度调研
一、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 销量爆发式增长
小米汽车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突破 8.7 万辆,其中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同比增长 130%。截至 4 月,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成为中高端纯电市场现象级车型。全年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产能瓶颈逐步缓解,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45 万辆。
- 产品矩阵扩张
- SU7 Ultra:52.99 万元起售的性能旗舰,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7 秒,刷新纽北赛道纪录。
- MX11:4 月上海车展发布的中大型纯电 SUV,预售价 24.99 万 - 32.99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双电机版续航 80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0 分钟补能 250km)。
- YU7:6 月上市的纯电 SUV,定位家庭用户,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续航 820km,预计起售价 23 万元。
- 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加速出海,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辐射东南亚,欧洲市场以 SU7 Ultra 试水高端(售价仅保时捷 Taycan 的 1/3),计划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规避关税。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目标达 45%。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
- 三电系统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 CTB 3.0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0%,支持 5 分钟充电 200 公里;固态电池计划 2027 年量产,续航突破 1000km。
- 电机技术: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实验室预研激光缠绕技术突破 35000rpm,性能超越保时捷 Taycan。
- 智能驾驶
- Xiaomi Pilot 2.0:支持城区无图模式和高速厘米级导航,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方案在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提升 23%。
- L4 级自动驾驶:计划 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4,自研 AI 芯片提升感知冗余能力。
- 生态整合
澎湃 OS 4.0 实现 “人车家” 无缝互联,支持 200 + 米家设备联动(如车内控制智能家居),AR-HUD 和可编程灯幕增强交互体验。
三、供应链与产能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SU7 Ultra)、比亚迪电芯(标准版)。
- 电驱:汇川技术提供双电机系统,峰值功率 691 马力。
- 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域控制器支持 L2++ 级自动驾驶。
- 产能挑战
北京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扩建后总产能 45 万辆 / 年,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30 周。供应链瓶颈集中在电池(宁德时代优先保障头部车企)和芯片(车规级芯片短缺)。
四、用户反馈与争议
- 正面评价
- 安全性能:SU7 在坠崖事故中乘员舱保持完整,气囊及时弹出,车主二次购车选择小米。
- 性价比: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配置对标 30 万元竞品,毛利率 20.4%。
- 主要问题
- 智驾系统:高速场景下智驾失灵、紧急制动失效,导航信号受镀银玻璃干扰。
- 售后服务: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单网点服务 5454 辆车,维修排队超 14 天。
- 品控问题:铝线替代铜线、后视镜塑料件开裂投诉率 15%。
五、竞争格局与政策环境
- 竞品对比
- 特斯拉 Model Y:小米 MX11 双电机版加速 3.2 秒(Model Y 4.4 秒),激光雷达标配(Model Y 需选装)。
- 比亚迪汉 EV:SU7 Ultra 续航 830km(汉 EV 715km),但价格低 20%。
- 政策影响
- 补贴延续: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置换补贴最高 2 万元,刺激中低端市场。
- 安全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2026 年实施,倒逼电池技术升级。
六、财务与盈利前景
- 营收与亏损
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1 亿元,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 4.5 万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水平。
- 成本控制
- 生态链整合:通过手机、IoT 业务分摊研发费用,2024 年汽车研发投入 240 亿元,占集团总研发费用 43.7%。
- 供应链优势:利用手机行业积累,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低于新势力 14%。
七、未来展望
- 短期目标: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MX11 和 YU7 上市后月均交付 3 万辆以上。
- 长期战略:
- 技术攻坚: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
- 全球化:2025 年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2027 年海外销量占比超 50%。
- 生态闭环:构建 “车 - 家 - 机器人” 协同场景,人形机器人技术反哺汽车智能化。
结论
小米汽车凭借 “极致性价比 + 生态整合” 策略,在 2025 年成为新能源市场重要玩家。其技术突破(如 CTB 电池、L4 自动驾驶)和产能扩张(二期工厂投产)将支撑销量增长,但需解决供应链瓶颈和用户体验短板(如智驾可靠性、售后服务)。若能在 3 年内实现盈利,小米有望复制手机领域的成功,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