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及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产量目标为35 万辆,这一数据是基于其产能布局、市场需求及供应链能力综合制定的。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产能基础:工厂建设与产能释放
- 一期工厂产能提升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2024 年实际交付量已达 13.68 万辆,接近满负荷运转。2025 年,一期工厂通过进一步工艺优化,产能利用率预计提升至 200%,可贡献约28 万辆的年产能。
- 二期工厂投产加速
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启动试生产,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新增产能 15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首款 SUV 车型 YU7。由于投产时间在年中,预计 2025 年可贡献约6 万辆的增量产能,全年总产能达到34 万辆(28 万 + 6 万)。
- 供应链协同效应
小米汽车核心供应链已形成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的双轮驱动模式。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分别供应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保障了不同车型的需求;自动驾驶方面,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ADS 系统等技术支持量产效率。此外,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提前布局未来技术,确保供应链韧性。
二、市场需求:订单储备与车型迭代
- SU7 订单持续增长
小米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累计订单已突破 50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订单交付周期仍长达 4 个月。这表明市场对 SU7 的需求旺盛,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二期工厂的投产将缓解交付压力。
- 新车型补充产能
2025 年 2 月,小米 SU7 Ultra 上市,定位高端市场,售价 52.99 万元,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同时,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8 月量产,预计贡献约 6 万辆产能,与 SU7 形成产品矩阵互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 政策与市场环境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最高 2 万元)和不限行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叠加小米品牌的生态优势(如 “人车家” 数据互通),预计将推动销量增长。行业分析预测,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有望突破 35 万辆,甚至接近 40 万辆。
三、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不确定性
二期工厂虽已验收,但设备调试、工人培训等环节可能影响初期产能释放。参考一期工厂经验,产能爬坡至稳定状态需 3-6 个月,因此 2025 年实际产量可能略低于 35 万辆目标。
- 供应链波动风险
尽管小米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强,但全球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仍可能影响生产节奏。例如,2024 年 SU7 曾因芯片供应问题导致交付延迟,2025 年需持续关注供应链稳定性。
- 市场竞争加剧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均计划扩大产能。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和服务体验,以巩固市场份额。
四、总结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产量目标为35 万辆,这一目标基于工厂扩建、供应链优化及市场需求制定。若二期工厂按计划投产且产能爬坡顺利,实际产量有望接近或略超目标。不过,受限于产能释放节奏和外部环境,最终产量可能在30 万 - 35 万辆区间波动。小米的产能扩张和市场表现,将成为其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跻身第一梯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