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加班情况呈现出显著的部门分化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行业背景、公司动态及员工反馈,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具体分析:
一、生产制造端:高强度加班成为常态
- 产能压力驱动加班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3 月交付以来,订单持续火爆。截至 2025 年 4 月,累计订单突破 30 万辆,但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30-33 周。为缓解交付压力,工厂自 2025 年 1 月起调整工作制度,实行每两周休息一天的 “大小周” 工作制,生产车间 24 小时轮班运转。部分生产线工人每日工作时长超过 10 小时,周末加班成为常态。
- 工厂建设加速推进
二期工厂建设同样处于高强度状态。为确保 2025 年中投产,施工团队实行早晚双班制,早班从 6:30 持续至 18:30,晚班从 18:00 至次日凌晨 2:00,甚至春节期间仍在赶工。这种 “拿地即开工” 的节奏,反映出公司对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
- 行业对比与压力来源
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 “交付焦虑”,但小米汽车的情况尤为突出。其 SU7 在上市近一年后仍保持订单增长,而同期其他品牌车型通常已进入销量下滑周期。这种逆势增长进一步放大了产能缺口,迫使生产端持续超负荷运转。
二、研发与管理部门:加班强度分化明显
- 研发部门:阶段性攻坚与常态化平衡
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投入较大,2025 年计划推出的 YU7 等新车型需要密集的研发支持。但员工反馈显示,部分研发团队工作节奏相对可控,例如某部门员工提到 “早 9:30 到晚 8:00,周末双休”,相比特斯拉等竞品公司的 “996” 文化更为宽松。不过,在新车发布前的关键节点,加班可能会显著增加。
- 管理与职能部门:效率优先,弹性工作制
市场、销售等部门的加班强度较低。例如,小米汽车门店员工虽在新车上市初期经历过 “试驾排至凌晨” 的高强度时段,但随着交付周期延长,门店压力有所缓解。此外,公司招聘信息显示,部分岗位(如企业文化专员)更注重活动策划能力,工作时间相对灵活。
三、公司应对措施与潜在挑战
- 产能扩张与制度调整
除二期工厂外,小米汽车还计划在武汉等地建设新工厂,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年产能。同时,公司尝试通过优化产线(如提升自动化率)和调整排班(如引入 “两班制”)来缓解压力。
- 员工福利与舆论风险
针对生产端的高强度工作,小米汽车为工人提供了较高的薪酬激励,包括月薪 8000-10000 元、年底 13 薪及加班费。但部分员工仍反映 “工作时间过长”,甚至存在 “强制加班” 的质疑。如何在效率与员工权益间找到平衡,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 行业竞争与长期影响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内卷” 短期内难以缓解。若小米汽车持续依赖加班提升产能,可能面临员工流失率上升、企业文化受损等风险。但从积极角度看,高强度的投入也可能加速技术积累,为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
四、结论:部门差异显著,生产端压力突出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 2025 年的加班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 生产制造部门:加班频繁,工作强度高,尤其是工厂工人和供应链相关岗位。
- 研发与管理部门:整体节奏可控,但关键项目节点可能出现阶段性加班。
- 行业对比:生产端加班强度接近头部新势力(如蔚来、小鹏),但研发部门工作压力低于特斯拉等竞品。
若计划加入小米汽车,建议根据目标岗位评估:生产类岗位需做好应对高强度工作的准备;研发与职能岗位则可预期相对平衡的工作节奏。未来随着新工厂投产和产线优化,生产端压力可能逐步缓解,但行业竞争的本质仍将对效率提出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