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监控系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实践,其核心功能覆盖车辆安全防护、驾驶行为监测、智能驾驶辅助等多个维度。以下从技术架构、功能特性、用户反馈及行业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架构:多传感器融合与 AI 算法升级
- 硬件配置
小米 SU7 搭载的监控系统采用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 超声波雷达" 的融合方案,其中标准版配备 11 个摄像头(含 8MP 前视摄像头)和 1 个毫米波雷达,Pro/Max 版在此基础上增加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点云处理能力支持 200 米探测距离。激光雷达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夜间低照度环境下的障碍物识别率,较纯视觉方案夜间识别误差降低 15%。
- 芯片算力
- 智能驾驶芯片:双 Orin X 芯片提供 508 TOPS 算力,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城市 NOA 功能。
- 智能座舱芯片:骁龙 8295 芯片(5nm 工艺,30 TOPS AI 算力)实现 11 块屏幕联动,支持驾驶员状态监测(DMS)。
- 数据处理
采用 BEV+OCC 技术生成三维环境感知模型,通过占用网络技术对可通行区域进行实时重建。该方案在复杂城市道路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准确率达 97.3%,但对不规则施工路障的响应延迟仍需优化。
二、核心功能: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干预
(一)车辆安全防护系统
- 哨兵模式 2.0
- 360° 无死角监控:6 颗摄像头(前视 ×1、后视 ×1、侧视 ×4)实现 360° 环车影像,分辨率提升至 4K,支持人形 / 物体识别。
- 多级响应机制:
- 警惕模式:检测到 1 米内人员徘徊时启动红色警示动画 + 视频录制(含时间戳 / 定位)。
- 警报模式:剧烈震动触发声光报警(日行灯高频闪烁 + 鸣笛),自动保存事件前后 30 秒视频至 EDR 系统。
- 能耗优化:每小时耗电 0.8-1.2kWh,电量低于 20% 自动关闭;支持低功耗模式(仅保留震动触发)。
- 隐私保护
- 视频数据本地存储(128GB U 盘),支持循环覆盖(OTA 升级后自动覆盖中危事件旧视频)。
- 远程查看功能每日限 1 小时,APP 端车牌 / 人脸信息自动模糊处理。
(二)驾驶行为监控
- 安全分 Beta 系统
- 评分体系:基于激进转向(横向加速度>0.4g)、急减速(纵向减速度>0.3g)、安全带使用、前碰撞预警触发频率、分心疲劳(打哈欠 / 低头)五大指标,评分范围 0-100 分。
- 数据豁免:智能驾驶期间(含退出后 5 秒)数据不纳入评分,避免算法误判。
- 激励机制:高分用户可兑换充电权益,低分用户触发安全培训弹窗。
- 驾驶员状态监测(DMS)
采用红外摄像头 + 多模态传感器,结合微表情识别算法,疲劳 / 分心监测准确率达 98.6%。当检测到连续 3 秒闭眼时,系统通过座椅震动 + 语音双重警示。
(三)智能驾驶辅助
- 感知能力
- 激光雷达版车型夜间障碍物识别距离提升至 250 米,较纯视觉方案(180 米)延长 38%。
- 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算法,可识别静止障碍物(如施工路障),AEB 触发速度上限提升至 120km/h。
- 决策优化
- 引入博弈论算法,在变道场景中动态评估相邻车道车辆意图,决策响应时间缩短至 0.15 秒(行业平均 0.2 秒)。
- 自动泊车系统支持断头路停车,通过四电机独立控制实现 "太空步" 横向移动,最小转弯半径缩小至 4.2 米。
三、用户反馈与争议
- 正面评价
- 哨兵模式在阳江服务区轮胎被割事件中成功取证,帮助车主挽回损失,该案例被央视新闻专题报道。
- 安全分系统促使年轻车主急刹频率下降 32%,家庭用户安全带使用率提升至 98%。
- 争议焦点
- 隐私担忧:73% 用户担心驾驶数据被用于保险定价,部分车主因 "分心监测" 功能关闭 DMS。
- 技术缺陷:
- 纯视觉车型在夜间施工路段误判隔离桩,导致 3 死事故,暴露出传感器融合短板。
- 哨兵模式存储满后需手动清理,尽管 OTA 升级后支持循环覆盖,但部分用户仍抱怨操作繁琐。
- 行业影响
- 安全分系统可能推动车险行业向 UBI(基于使用量)模式转型,小米已与平安保险合作试点 "安全分 - 保费联动" 计划。
- 激光雷达搭载率提升至 45%(SU7 Max 版),带动国内激光雷达企业订单增长 200%。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 技术升级
- 2025 年 Q3 将推送 OTA 3.0,新增 "AR-HUD 危险预警" 功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挡风玻璃标注潜在风险区域。
- 研发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突破 300 米,成本降至 2000 元以内。
- 政策合规
- 响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推出 "数据主权模式",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共享驾驶数据。
- 建立 "安全分算法可解释性" 模块,用户可查看具体扣分原因及改进建议。
- 用户体验优化
- 推出 "隐私增强包",支持匿名化数据存储(需额外付费)。
- 优化哨兵模式触发逻辑,通过 AI 学习用户停车环境,减少误报率。
小米汽车监控系统正从 "功能堆砌" 向 "价值创造" 转型,未来需在技术可靠性、数据伦理、用户体验三个维度持续突破,方能在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