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简称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自 2021 年成立以来,已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技术突破、产能提升和市场策略调整,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下是其 2025 年的核心动态与发展分析:
一、市场表现与交付目标
- 销量快速增长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持续攀升,3 月突破 29,000 辆,创下单月新高。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这一调整得益于工厂双班生产模式的稳定和供应链优化,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小米汽车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均具备强支撑。
- 车型布局与市场定位
- SU7 系列:作为首款量产车型,SU7 系列自 2024 年 3 月交付以来,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覆盖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纽北赛道成绩 6 分 46 秒 874,成为高端市场的热门车型。
- YU7 车型:定位中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
- 增程式 SUV “昆仑”:2026 年计划推出的增程式 SUV,车长 5.3 米,续航 1,500 公里,挑战问界 M9 等竞品。
- 市场份额与竞争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零售销量位居新势力车型榜首,但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排名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等车型。其市场份额的提升依赖于产品矩阵扩展和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
二、技术突破与研发投入
- 核心技术布局
- 自动驾驶: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技术,L4 级自动驾驶进入行业第一阵营,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提升 23%。SU7 Ultra 搭载双 Orin 芯片,支持城市领航全程 0 接管和机械库位泊车。
- 电池与充电: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实现 1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自研倒置电芯 CTB 技术提升电池集成效率至 77.8%。
- 轻量化车身:通过蜂窝铝镁合金型材和泰坦合金压铸工艺,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
- 研发投入与生态协同
2024 年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2025 年预计超 300 亿元,重点投向 AI 大模型、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小米还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将 MIUI 系统与 8.6 亿 IoT 设备互联,实现跨端操作(如导航、视频流转)。
三、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 供应链整合
小米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轻量化结构件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入股轻量化材料企业,将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成本从 380 元 / 公斤压至 120 元,并实现车规级量产。核心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电池)、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万向钱潮(底盘系统)等。
- 产能扩张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00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总产能达 150 万辆。
- 海外布局: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2027 年启动欧洲、东南亚工厂建设,计划出海挑战特斯拉。
四、政策与市场策略
- 政策利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后,小米推出最高 2 万元的国家报废补贴,并结合自身金融方案(如两年免息贷款),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例如,SU7 标准版补贴后售价 19.59 万元,Pro 版 22.39 万元,Max 版 27.39 万元。
- 渠道与生态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在中国 65 城已有 235 家门店,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城。计划 2025 年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一站式体验场景。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主要挑战
- 品牌溢价:小米汽车仍需提升高端市场认可度,当前 50 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占率仅 8%。
- 供应链风险:全球芯片短缺和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产能。
- 市场竞争: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加速技术迭代,小米需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 未来规划
- 全球化战略: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目标 45%,通过泰国工厂辐射东南亚,欧洲市场以 “技术普惠” 策略冲击高端。
- 技术迭代:2025 年推出二代平台,2026 年量产增程式 SUV “昆仑”,并计划研发固态电池和 L5 级自动驾驶。
- 生态协同:深化 “人车家全生态”,推动小米汽车与机器人技术(如 “天工 Ultra” 人形机器人)的协同发展。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技术突破、产能提升和生态整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快速崛起。其 “高配半价” 的定价策略、全栈自研的技术布局和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品牌溢价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仍需应对。若能持续创新并优化供应链,小米有望从消费电子巨头转型为全球智能出行科技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