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品控表现呈现出 “高起点与争议并存” 的特点,其核心表现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成效
小米汽车在硬件质量上展现出较强的技术积累。其工厂采用700 台机器人全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如激光焊接、涂胶)实现 100% 在线检测,并引入 AI 大模型驱动的「X-Eye」检测系统,准确率超 99.9%。在安全性能方面,小米 SU7 在中保研测试中斩获全项优 +(G+),成为唯一获 3G + 及 A 评级的轿车,其车身扭转刚度达 42,100N・m/deg,接近百万级豪华车水平。此外,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赛道级散热系统和双腔空气弹簧,在专业耐久测试中被评为 “7 年来质量最好的车型”。
但质量问题仍偶有发生。2025 年 3 月的高速碰撞起火事故,以及用户反馈的方向跑偏、充电盖故障、尾灯进水等问题,暴露出品控细节的不足。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汽车投诉量为 103 件,其中质量问题占比 15.04%,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制动系统和电池充电故障。
二、供应链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的双轨模式。核心零部件如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弗迪磷酸铁锂)、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等均采用行业顶尖供应商,同时通过自研碳化硅芯片、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实现部分关键技术自主化。2025 年,小米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雷军亲自接管智能制造和供应链板块,并任命北汽极狐工厂前负责人于立国分管生产,推动工厂双班制生产和二期产能建设(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
然而,供应链风险仍存。2024 年曝光的英飞凌碳化硅芯片失效率高达五千分之一(远超车规级百万分之一标准),虽经软件修复,但反映出芯片适配与系统整合的短板。此外,用户投诉中提及的哨兵模式失效、代客泊车事故等问题,也与传感器和算法协同有关。
三、用户体验与售后服务的短板
小米汽车的智能化体验广受认可,其澎湃 OS 座舱在鲁大师评测中以 126.47ms 平均响应时延位列车机流畅榜第一,语音交互和多屏联动功能得到用户好评。但售后服务体系的滞后成为主要痛点:全国仅 59 家门店导致维修需长途奔波(如湖北车主往返 700 公里换尾灯),代步车服务仅限高端车型,普通车主维修期间出行困难。2025 年 3 月,小米宣布将售后服务网点数量翻倍,但具体落地效果尚未显现。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反馈
横向对比来看,小米汽车的品控表现介于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其安全性和智能化优于小鹏、哪吒等品牌,但售后服务和供应链稳定性弱于比亚迪、特斯拉。2025 年一季度,小米汽车投诉销量比为万分之 18.5,低于行业均值万分之 28.4,但质量问题投诉量仍高于问界、理想等竞品。市场层面,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未交付订单达 15 万台,显示消费者对其产品力的认可,但高速事故和质量争议可能影响长期口碑。
五、未来改进方向
- 深化供应链协同:需解决芯片适配问题,提升自研技术占比,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联合研发。
- 优化售后服务网络:加速网点扩张,推出普惠型代步车服务,缩短维修等待周期。
- 强化质量监测:针对用户高频投诉的方向跑偏、智驾系统故障等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 提升品牌信任度:通过透明化生产流程、公开第三方检测数据,重塑用户对品控的信心。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品控呈现 “硬件扎实、软件待磨” 的特点。其在安全性、生产工艺上的投入值得肯定,但智能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售后服务的短板仍需改进。若能在供应链管理、用户服务等环节持续优化,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建立更稳固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