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市场上尚未出现以 “小米汽车” 命名的专属 ETF 产品。不过,投资者可通过布局智能汽车产业链相关 ETF间接参与小米汽车的增长机遇。以下从市场现状、关联 ETF、行业趋势及投资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现状:小米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与产业链联动
- 销量与产能双突破
小米汽车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达 75,869 辆,稳居新势力车型榜首。其旗舰车型 SU7 Ultra 订单超预期,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辆,2 小时突破 10,000 辆。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将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二期工厂预计 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这一产能扩张将直接带动供应链企业的业绩增长。
- 产业链核心环节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涵盖 ** 电池(宁德时代)、智能驾驶(英伟达、地平线)、汽车电子(立讯精密、德赛西威)** 等领域。例如,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麒麟电池,立讯精密参与车载电子组件供应。这些企业的股价波动与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密切相关。
二、关联 ETF:四大投资标的解析
1. 智能车 ETF 泰康(159720)
- 跟踪指数: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930721),覆盖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整车生产等环节。
- 成分股:前两大权重股为宁德时代(15.25%)和比亚迪(14.64%),合计占比近 30%。此外,立讯精密(8.43%)、拓普集团(6.28%)等小米供应链企业也在其中。
- 市场表现:2025 年 4 月份额创近 1 月新高,跟踪指数成分股中科创达、贝特瑞等个股近期涨幅显著。
2. 新能车 ETF(515700)
- 跟踪指数: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930997),聚焦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 成分股:宁德时代(14.94%)、比亚迪(14.48%)为前两大权重股,同时包含亿纬锂能、先导智能等小米供应链企业。
- 市场表现:2025 年 3 月新能源车销量同比激增 38%,该 ETF 同期涨幅超 3%,最新规模达 20.68 亿元。
3. 恒生科技指数 ETF(513180)
- 跟踪指数: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小米集团(01810.HK)为第三大成分股,权重约 8.92%。
- 投资逻辑:直接持有小米集团股票,受益于其汽车业务的业绩增长。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机构预计其 2025 年毛利率将提升至 20% 以上。
4. 汽车零部件 ETF(159565)
- 跟踪指数:中证汽车零部件主题指数,覆盖汽车系统部件、内饰、电子等领域。
- 成分股:包含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小米供应链企业,2025 年 4 月跟踪指数成分股伯特利涨停,带动 ETF 盘中大涨超 5%。
三、行业趋势: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 政策支持
北京市自 2025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允许个人乘用车在特定场景下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这将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利好激光雷达、算力芯片等环节。
- 技术突破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智驾总算力达 10.68EFLOPS,优质场景片段积累超 1000 万 Clips。随着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加速智驾功能下沉,车载电子元件需求将爆发式增长。
- 估值优势
当前新能源汽车板块估值处于近 10 年低位,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市盈率仅 18 倍,处于 8.4% 分位点,配置性价比凸显。
四、投资策略:风险与机遇并存
1. 核心机遇
- 销量驱动: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产能释放将带动供应链企业业绩增长。
- 技术迭代:L3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预计 2026 年达 8.5%),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环节受益。
- 政策红利: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加码,行业渗透率有望突破 56%。
2. 潜在风险
- 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加速智驾功能下沉,可能挤压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
- 产能瓶颈:小米汽车订单积压严重,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 11 个月,若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可能影响销量。
- 估值波动:部分供应链企业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需警惕业绩不及预期带来的回调风险。
3. 配置建议
- 短期:关注智能车 ETF 泰康(159720)和新能车 ETF(515700),捕捉小米汽车供应链及行业政策催化机会。
- 长期:布局恒生科技指数 ETF(513180),分享小米集团整体业绩增长红利。
- 分散风险:搭配汽车零部件 ETF(159565),覆盖更广泛的产业链环节。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带来结构性机会,投资者可通过 ** 智能车 ETF 泰康(159720)、新能车 ETF(515700)、恒生科技指数 ETF(513180)** 等标的间接参与。需重点关注小米汽车产能释放进度、L3 级自动驾驶政策落地及行业估值修复节奏,同时注意分散投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