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2 月 27 日晚,小米举办了备受瞩目的 “双 Ultra” 发布会,正式推出旗下首款超豪华纯电动轿车小米 SU7 Ultra。这场发布会不仅是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里程碑,更以颠覆性的产品力和营销策略引发全球关注。以下是发布会核心内容与亮点的深度解析:
一、发布会核心信息
1. 产品定位与价格
- 定位: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SU7 Ultra 是 “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 BBA” 的 “新豪车”,目标重新定义豪车标准。
- 售价:标准版指导价格为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为81.49 万元(需完成纽北挑战后上市),竞速套装售价10 万元。相比 2024 年 10 月公布的81.49 万元预售价,标准版降价 28.5 万元,引发市场强烈反响。
- 销量目标:雷军宣布全年销售目标为1 万辆,并透露已有九成把握达成。
2. 性能与赛道表现
- 动力系统:搭载自研三电机(V8s+V8s+V6s),最大输出功率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超350km/h,成为全球最快四门量产车。
- 赛道成绩:量产车已在成都天府赛道(1 分 26 秒 741)、株洲国际赛道(1 分 41 秒 806)、珠海国际赛车场(1 分 37 秒 758)、上海国际赛车场(2 分 09 秒 944)等四大专业赛道斩获 “最速四门量产车” 称号,并计划挑战纽北赛道。
- 赛道化设计:支持原厂状态直接上赛道,配备 21 英寸倍耐力 P Zero 5 轮胎、高性能制动系统及赛道优化冷却系统,可完成纽北两圈不衰减。
3. 智能驾驶与科技配置
-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全系标配,总算力达10.68EFLOPS,支持漫游寻位泊车、极窄库位泊出等功能,并新增误踩油门防加速等安全机制。
- 座舱体验:配备 25 扬声器音响、双 50W 无线充电、声学夹层玻璃及主动降噪技术,提升驾驶静谧性。
- 生态整合:支持小米 CarIoT 设备扩展,如磁吸物理按键、智能双表盘等,实现手机支架、车载冰箱等实用功能。
4. 豪华与安全
- 内饰设计:采用 5.5㎡碳纤维材质与 Alcantara® 包覆,搭配 24K 金碳纤维车标;提供三款运动风格内饰配色,座椅支持按摩功能。
- 安全保障:提供最高300 万元智驾事故保障金,增强用户对 L3 级智驾的信心。
二、发布会亮点与创新
1. 雷军的 “价格锚定术”
- 雷军通过81.49 万元预售价制造心理锚点,最终以52.99 万元实价营造 “性价比幻觉”,精准卡位 50 万级市场。他在演讲中直言:“定一百多万你买吗?”,通过反向提问强化价格优势。
2. 技术 “凡尔赛” 与用户洞察
- 将1548 马力三电机、1.98 秒破百等参数类比为 “比 F1 赛车快 0.3 秒”,降低理解门槛。
- 针对女性用户优化细节,如三档亮度可调化妆镜、雨伞储物格等,暗合 “赛道性能与日常舒适兼顾” 的定位。
3. 营销与传播策略
- 反向劝退:雷军称 “真的不要电动前备箱吗?我不推荐大家买”,激发用户逆反心理,强化产品差异化。
- 金句营销:“这个车标不是纯金,只是镀了一层金,求大家别扣了!” 等幽默话术,既展示工艺成本,又规避潜在问题。
三、市场反响与行业影响
1. 订单与交付
- 发布会当天,小米 SU7 Ultra 在小米汽车 APP 开售,2 小时大定突破 10000 台,3 天锁单破 19000 台,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 3 月 2 日开启首批交付,二手平台显示单日租金达1500-3000 元,比肩劳斯莱斯等超跑。
2. 国际评价
- 美国媒体《福布斯》称其为 “让保时捷彻夜难眠的中国车”,《纽约时报》则探讨 “为何小米能造车而苹果不能”,强调中国供应链优势。
- 保时捷官方微博公开祝贺小米打破上海赛道纪录,雷军回应称 “保时捷是世界大厂,有格局”。
3. 股价与品牌价值
- 发布会当天小米股价盘中涨超 4%,市值达1.41 万亿港元,雷军个人财富一度登顶中国首富。
四、发布会后续与展望
- 技术迭代: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智能驾驶功能,如端到端自动驾驶(E2E)和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
- 全球布局:3 月 4 日 SU7 Ultra 在欧洲亮相,计划进军海外市场,目标进入全球前五车企。
- 生态扩展:未来或与小米生态链产品深度整合,如智能家居控制、健康监测等。
五、发布会直播与回放
- 直播平台:小米汽车官网、微博、视频号及第三方平台(如 B 站、抖音)同步直播。
- 回放渠道: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官网或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观看完整回放。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发布会不仅是一场产品秀,更是小米汽车 “技术平权” 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极致性能、颠覆性定价和生态创新,小米成功打破豪车市场固有格局,为中国品牌冲击高端提供了新范式。这场发布会的影响力已超越汽车行业,成为科技与制造业融合的标志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