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已拥有独立生产资质,其生产牌照的获取路径及现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资质获取的关键节点
- 2024 年 7 月取得独立资质
2024 年 7 月 16 日,工信部官网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4 款 “小米牌” 纯电动轿车的申报企业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小米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此前,小米曾通过北汽越野车的资质进行生产,车尾标为 “北京小米”。这一资质的取得意味着小米无需再依赖第三方合作,可自主控制生产流程,提升品牌统一性。
- 资质审批的政策背景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实行 “双资质” 管理(发改委和工信部审批)。小米在 2023 年 11 月通过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首次以 “北京小米” 名义申报车型,借用北汽资质。2024 年 7 月的独立资质获批,反映出小米在技术能力、生产设施等方面已满足政策要求。
二、生产资质对小米汽车的影响
- 产能与供应链的自主化
获得独立资质后,小米可完全掌控自建工厂的生产节奏。其北京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已实现年产能超 30 万台,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台,总产能将达 45 万台。武汉生产基地也在建设中,形成 “南北双基地” 布局,分散供应链风险。
- 品牌与市场策略的优化
独立资质强化了小米汽车的品牌统一性。此前车型尾标为 “北京小米”,而 2024 年 7 月后申报的车型统一为 “小米牌”,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此外,小米在 2025 年推出的新车型 YU7(SUV)已列入工信部新车目录,进一步验证其生产资质的有效性。
三、2025 年生产资质的延续性与风险
- 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仍以支持为主,2025 年工信部首批新车目录中包含小米车型,未出现资质撤销或政策收紧的迹象。同时,小米 2024 年交付量达 13.69 万台,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产能扩张与资质使用形成良性循环。
-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二期工厂的投产进度可能影响交付目标,若延迟可能导致产能不足。
- 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价格战可能压缩小米的利润空间,需依赖技术创新维持竞争力。
- 出海计划滞后:小米汽车出海预计 2027 年启动,短期内无法通过海外市场分散风险。
四、行业对比与资质获取的典型路径
小米的资质获取路径与 “蔚小理” 早期通过收购资质不同,而是通过合作过渡后实现独立审批。例如,蔚来曾借用江淮资质,小鹏收购福迪汽车,理想收购力帆资质。小米凭借自身资金实力和政策支持,在首款车型上市后较短时间内即取得独立资质,速度领先于部分新势力车企。
五、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拥有独立生产资质,生产活动正常推进。其资质获取过程体现了政策对头部企业的支持,以及小米在供应链整合和品牌建设上的能力。未来,小米需在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中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