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累计锁单量已突破 43 万台,其中 2025 年新增锁单量约为 18 万台。这一数据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但也揭示了产能与订单之间的矛盾 —— 目前已交付 21.6 万台,仍有约 21 万台订单积压,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49 周(约 11 个月)。
一、锁单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产品竞争力与生态整合
小米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的高性价比定价、820 公里续航、691 马力等硬件参数,以及小米生态的深度融合(如手机 App 远程控制、五区域语音交互),成功吸引了追求科技体验的消费者。尤其是 SU7 Ultra 版本(售价 52.99 万元),其单周锁单量占比超 25%,显示出高端市场的突破。
- 产能提升与交付提速
小米汽车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将北京工厂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并计划于 2025 年 6 月投产二期工厂,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2025 年 3 月,SU7 单月交付量已达 2.9 万台,为全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奠定基础。
- 市场需求与品牌效应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预计 2025 年突破 50%,小米凭借 “高性价比 + 智能生态” 的差异化策略,在 20 万元以上市场迅速抢占份额。第三方数据显示,小米 SU7 一季度上险量达 7.46 万台,稳居新势力销量前列。
二、锁单量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与交付压力
尽管产能持续提升,但锁单量增速(如 4 月单周新增 1.3 万台)仍快于交付速度,导致订单积压周期延长。若二期工厂未能如期投产,可能影响全年交付目标的达成。
- 新车型延期与市场波动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 SUV 车型 YU7,因设计调整和供应链问题可能推迟至下半年,甚至 2026 年交付。这将延缓新订单的释放,同时购置税减免政策到期可能导致终端价格上涨,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决策。
- 安全事件与品牌信任
3 月底 SU7 高速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导致事故后首周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尽管小米通过技术升级(如 NOA 功能优化)逐步恢复市场信心,但品牌修复仍需时间。
三、全年锁单量预测与展望
基于当前数据和产能规划,预计 2025 年小米汽车锁单量将呈现以下趋势:
- 上半年:截至 4 月,锁单量已达 18 万台,若维持单月 4-5 万台的新增订单,上半年累计锁单量有望突破 30 万台。
- 下半年: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瓶颈缓解,叠加 YU7 上市(若按时交付),下半年锁单量或再增 20-25 万台,全年累计锁单量可能达到 50-55 万台。
但需注意,锁单量与实际交付量存在差异。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台,若产能释放顺利,锁单量可能超过交付量的 1.5 倍,形成 “交付 - 锁单” 的良性循环。反之,若供应链波动或市场竞争加剧,锁单量增速可能放缓。
四、行业对比与战略意义
与竞品相比,小米汽车的锁单量表现亮眼:
- 比亚迪:2025 年目标销量 400 万辆,单月锁单量超 30 万台,但覆盖全价格段车型;
- 理想汽车:2025 年目标 60 万辆,单月锁单量约 5 万台,主打家庭用户;
- 特斯拉:Model 2 国产化后单月锁单量或达 10 万台,但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小米汽车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 “爆款单品 + 生态整合” 快速切入市场,同时依托手机业务的现金流和供应链优势,实现从 “流量新秀” 到 “行业标杆” 的转型。若能在 2025 年突破 50 万台锁单量,小米将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锁单量已展现强劲增长势头,截至 4 月达 18 万台,全年有望突破 50 万台。这一成绩得益于产品竞争力、产能提升和市场需求,但也面临产能瓶颈、新车型延期和品牌信任等挑战。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上市,小米汽车的锁单量与交付量将进入加速期,但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续领跑,仍需观察技术迭代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