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是纯国产吗

2025-04-21 17:54:44  阅读 38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是纯国产吗

从技术自主、供应链本土化及产业生态布局来看,2025 年的小米汽车已具备高度国产化特征,但严格意义上的 “纯国产” 仍需结合具体定义和行业标准来评判。以下从核心技术、供应链体系、生产制造及政策支持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1. 三电系统: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HyperEngine V8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 60% 以上。该电机采用首钢定制的 960MPa 特种硅钢片,通过 AI 仿真迭代 20 万次优化转子应力,实现了材料与工艺的双重突破。电池方面,小米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达 77.8%,采用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400km。
  2. 智能驾驶:小米 Pilot Max 系统采用 “激光雷达 + 高精地图” 方案,激光雷达由禾赛科技(中国)提供,算力平台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但在 2025 年,小米与辉羲智能合作的光至 R1 芯片已实现量产,该芯片是首款国产原生适配 Transformer 大模型的车规级芯片,算力达 254TOPS,成本较国际竞品降低 40%。
  3. 制造工艺:小米自研 9100t 超级大压铸技术,将 72 个车身零件集成压铸,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 45%。其自研的 “泰坦合金” 含 30% 循环铝,单零件碳减排 352.53kg,相当于种植 488 万棵树。

二、供应链体系:国产占比超 72%,关键环节仍存依赖


  1. 电池与电机:宁德时代(30% 股权)、弗迪电池(比亚迪子公司)为主要电芯供应商,小米完成电池 PACK 封装。电机领域,联合汽车电子(上汽系)、苏州汇川(华为系)提供量产机型,自研 V8s 电机已应用于 SU7 Ultra。
  2. 芯片与传感器:智能座舱芯片采用高通骁龙 8295,智能驾驶芯片仍依赖英伟达 Orin,但辉羲智能光至 R1 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 2025 年 Q3 装车。传感器方面,森萨塔(常州)、华景传感(上海)等国产企业供应压力、温度传感器,激光雷达由禾赛科技独家供应。
  3. 核心零部件:底盘系统采用博世 iBooster、采埃孚空气悬架;热管理系统由三花智控(浙江)提供;碳化硅模块来自比亚迪半导体。但高端 IGBT 芯片仍需进口英飞凌产品。

三、生产制造:全流程本土化与产能扩张


  1. 工厂布局: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投产,新增产能 20 万辆,总产能达 35 万辆。工厂自动化率 91%,关键工艺 100% 机器人操作,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2. 供应链协同:小米生态链企业覆盖 100 余家国产供应商,包括欣旺达(电池包)、经纬恒润(域控制器)、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常州基地为其供应碳陶刹车盘、气弹簧等核心部件,本地化采购比例达 72%。
  3. 出口战略:泰国工厂 2025 年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辐射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通过比利时 KD 工厂组装,本地化率提升至 60%。

四、政策支持与行业定位


  1. 国产化率目标:工信部要求 2025 年汽车芯片本土采购比例提升至 25%,小米通过辉羲智能芯片、地平线征程 6 等方案,已实现 20% 的芯片国产化率,预计 2026 年突破 30%。
  2. 产业生态: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合资成立时代北汽公司,专注电池技术研发;与高通、英伟达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芯片国产化替代。
  3. 市场表现:2025 年 Q1 交付量突破 5 万辆,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 秒圈速,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纪录,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

结论:高度国产化但非 100% 纯国产


小米汽车在核心技术(电机、电池、压铸)、供应链(72% 国产化率)、生产制造(100% 本土工厂)等方面已实现深度自主化,但其智能驾驶芯片、高端传感器仍依赖进口,碳化硅模块、IGBT 等关键零部件尚未完全国产化。若以 “品牌 + 核心技术 + 主要供应链” 为标准,小米汽车可视为 “准国产”;若严格要求所有零部件均为国产,则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随着辉羲智能芯片量产、碳化硅技术突破,其国产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小米汽车是纯国产吗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19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