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该年度确实发生了多起系统故障事件,主要集中在智能泊车和制动系统领域。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详细分析:
一、智能泊车系统召回事件
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涉及 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此次故障源于停车系统的软件策略错误,导致自动泊车时时间同步异常,影响静态障碍物识别,可能引发刮擦或碰撞事故。这一问题在 2024 年 11 月中旬集中爆发,超过 70 名车主反映自动泊车功能失灵,部分车辆在泊车过程中发生碰撞。
小米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
- 免费 OTA 升级:通过远程软件更新修复系统缺陷,无需用户到店操作。
- 用户补偿:为受影响车主提供出行补贴,并承担修复期间的交通费用。
- 生产调整:在 2024 年 11 月事故发生后,小米对后续批次车辆的软件策略进行了优化,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尽管此次召回涉及 3 万辆以上车辆,但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在 2024 年仍成功交付超过 13 万辆 SU7,完成年度目标。不过,这一事件对消费者信心造成了一定冲击,部分用户对小米汽车的软件可靠性产生质疑。
二、制动系统故障与严重交通事故
2025 年 1 月,一名 SU7 车主在提车仅 1 个半月后遭遇制动系统损坏,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车主要求退车但未获同意,双方协商陷入僵局。这一事件暴露出小米汽车在硬件品控上的潜在问题,尤其是标准版车型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可能在电池安全设计上存在差异。
更严重的是,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 SU7 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导致车内 3 人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碰撞前系统未能有效识别前方静止障碍物。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版 SU7 未配备激光雷达,其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在高速场景下的表现受到质疑 —— 有用户测试显示其刹停速度未达到发布会宣传的 135km/h。
事故发生后,小米迅速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由雷军亲自回应称 “绝不回避责任”。但此次事件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声誉造成重大打击,二级市场股价出现明显波动。
三、技术背景与行业影响
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Pilot)依赖双英伟达 Orin X 芯片、禾赛 128 线激光雷达等硬件,但标准版车型为降低成本省略了激光雷达,仅依靠视觉方案。这种配置差异导致标准版在复杂场景下的感知能力受限,成为事故的潜在诱因。
从行业角度看,小米的系统故障事件反映出智能汽车领域的共性挑战:
- 软件定义汽车的风险:过度依赖 OTA 升级修复缺陷可能掩盖初期设计漏洞,影响用户信任。
- 硬件配置分层的争议:不同版本车型的安全配置差异引发 “安全是否应该分等级” 的讨论。
- 数据闭环能力:小米在事故后是否能通过海量数据优化算法,将成为其技术迭代的关键。
四、小米的应对策略与未来挑战
面对系统故障,小米采取了以下措施:
- 技术迭代: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 V8s 超电机(转速 25000rpm)和智能底盘预研技术的新车型,提升硬件冗余。
- 产能与市场调整:通过优化工厂布局(如亦庄二期工厂)和推出中端车型 YU7,试图缓解因故障事件导致的销量压力。
- 品牌修复:加强售后服务网络,推出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通过智能设备互联提升用户粘性。
然而,小米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 品控体系优化:制动系统故障和电池安全设计差异显示,其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是否坚持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的混合方案,或转向更激进的全视觉方案,将影响其长期竞争力。
- 用户信任重建:如何通过透明化的故障响应机制和持续的技术突破,重新赢得消费者信心,是小米当前的重要课题。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系统故障事件,既是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中技术风险的缩影,也是小米从消费电子跨界造车面临挑战的集中体现。尽管小米通过 OTA 升级、召回补偿等措施积极应对,但硬件配置差异、品控漏洞等问题仍需系统性解决。未来,小米能否在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