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实际表现与行业动态,其产品在安全、技术、服务等维度暴露出的问题确实需要消费者谨慎对待。以下从核心争议点、技术短板、市场竞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安全性能:事故频发与技术缺陷的双重挑战
- 智能驾驶系统的致命短板
安徽铜陵高速事故暴露了小米 SU7 的核心安全隐患: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的检测距离仅 100 米,在 116km/h 时速下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 4 秒,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更严重的是,小米曾宣传的 “135km/h 下可刹停” 的 AEB 功能在实际事故中未触发,而用户手册中隐藏的免责条款显示 AEB 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多数消费者购车时并未被告知。第三方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缺陷:夜间 AEB 成功率仅 72%,雨雾环境下激光雷达误将雨幕识别为障碍物,导致三次误刹。
- 电池安全设计缺陷
事故中 SU7 碰撞后爆燃成骨架,磷酸铁锂电池在 97km/h 撞击下电芯撕裂、电解液泄漏,火势无法控制。而中保研测试中 SU7 仅以 64km/h 通过偏置碰撞,真实事故时速远超测试极限。尽管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算法,但电池防护能力未经验证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 用户操作风险与设计矛盾
小米 SU7 的用户群体特性加剧了事故风险:60% 车主为未婚或未育青年,追求零百加速 3.9 秒的极致性能,弹射起步、超速等激烈驾驶行为发生率是传统燃油车的 2.3 倍。而车辆设计未充分考虑这类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滥用,例如安徽事故中驾驶员在 NOA 状态下双手脱离方向盘长达 12 分钟。
二、技术与服务:新势力的成长阵痛与行业差距
- 供应链与技术迭代风险
小米 SU7 的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但高速碰撞下的防护能力未经验证。其供应链体系在智能化零部件(如智驾芯片)上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技术迭代受制于他人。相比之下,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实现刀片电池技术自主,特斯拉则凭借纯视觉 FSD 算法持续领先。
- 售后服务网络的显著短板
小米汽车服务网点覆盖不足,东北三省部分地区仅 1 家交付中心且无维修功能,事故后配件供应延迟导致维权困难。截至 2025 年 3 月,尽管小米新增 15 家门店,服务网点覆盖 75 个城市,但用户反馈仍存在排队现象,偏远地区覆盖不足的问题未根本改善。
- 召回与品控问题频发
2025 年 1 月,小米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辆 SU7,涉及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故障。用户投诉中,AEB 不起作用、方向跑偏、交付延迟等问题持续存在,反映出品控管理与用户预期的落差。
三、市场竞争:头部品牌的技术碾压与生态壁垒
- 头部车企的技术代差
特斯拉 FSD v12.5 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更低干预率,计划 2025 年推出无人监督 Robotaxi 服务,而小米 SU7 的智驾系统仍停留在 L2++ 水平,且存在宣传虚标问题。比亚迪新一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190Wh/kg,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安全性与低温性能显著优于小米采用的宁德时代方案。
- 用户生态与品牌信任的差距
特斯拉和比亚迪通过多年积累建立了成熟的用户生态与品牌信任,而小米作为新势力,其 “人车家全生态” 尚未形成闭环,且事故后品牌信任度暴跌 ——2025 年 3 月事故导致周订单量从 2 万辆暴跌至 8000 辆,股价单日跌 7.2%。
四、理性决策建议:三类用户需谨慎,两类人群可关注
- 谨慎购买群体
- 极端气候地区用户:小米 SU7 的冰雪模式待优化,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明显。
- 驾驶新手:性能版动力过于激进(零百加速 2.78 秒),且智能驾驶功能易被滥用。
- 偏远地区车主:售后网点覆盖不足,事故后维修周期长。
- 可考虑群体
- 科技爱好者:看重持续 OTA 升级与小米生态互联(如车家控制、UWB 数字钥匙)。
- 城市通勤族:L2 辅助驾驶在高速和城区场景基本够用,且 SU7 的被动安全配置(笼式车身、9 气囊)达标。
总结:技术激进与安全底线的博弈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行业的集体焦虑:当车企用 “期货功能” 收割市场,用 “免责条款” 规避风险,消费者便成了技术迭代的 “小白鼠”。对于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其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电池安全的设计缺陷、售后服务的短板,均构成了 “不值得买” 的核心论据。若坚持选择,建议优先考虑官方保险套餐、定期参加安全培训,并密切关注 OTA 升级后的实际效果。在技术成熟度与用户安全之间,理性消费者应选择 “安全冗余可视化” 的产品,而非为激进营销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