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在 2025 年并未推出结合汽车与飞机功能的 “汽车飞机” 产品,但已明确将飞行汽车纳入未来战略布局。以下是基于权威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小米飞行汽车的官方规划与进展
- 2026 年量产计划
2025 年 3 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将在2026 年量产首款飞行汽车。这一消息标志着小米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向低空交通领域的跨界延伸。其飞行汽车将采用增程式动力系统,兼顾空中飞行与地面行驶功能,并计划以百万元以内的价格切入市场,目标是同类竞品价格的三分之一。
- 技术路径与产品定位
小米飞行汽车的设计融合折叠旋翼技术与智能座舱,初步规划支持垂直起降(eVTOL),并搭载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其核心技术可能借鉴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积累,例如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等。此外,小米生态链的协同效应(如 IoT、AI 算法)可能被迁移至飞行汽车的导航与避障系统。
- 2025 年的关键动作
2025 年作为量产前的技术验证阶段,小米可能已启动以下工作:
- 原型机测试:参考小鹏汇天等企业的路径,小米或在 2025 年完成飞行汽车的初步试飞,并优化动力系统与安全性。
- 适航认证筹备:与中国民航局(CAAC)对接,推进适航标准的制定与认证流程。
- 产业链布局:联合宁德时代(电池)、碳纤维材料供应商等合作伙伴,构建飞行汽车供应链。
二、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政策支持与低空经济趋势
中国《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明确提出鼓励飞行汽车商业化应用,目标到 2030 年形成万亿元级市场规模。2025 年被视为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雷军在两会期间也呼吁加快自动驾驶法规建设,间接为飞行汽车铺路。
- 主要竞争对手动态
- 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计划 2025 年四季度开启预订,2026 年量产交付。
- 吉利沃飞长空:AE200 机型完成适航技术验证,预计 2026 年商业运营。
- 亿航智能:EH216-S 已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证,2025 年重点拓展城市空中交通场景。
小米需在技术、成本、政策适配性上与上述企业竞争,其 “性价比” 策略或成为差异化优势。
- 技术挑战与风险
飞行汽车面临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当前航空锂电池目标为 400Wh/kg)、空域管理复杂性(需协调低空开放与安全监管)以及公众接受度(如事故风险认知)等难题。小米若能在 2025 年突破这些瓶颈,将为量产奠定基础。
三、小米现有业务与飞行汽车的协同性
- 电动汽车技术迁移
小米 SU7 系列已验证的800V 碳化硅平台、高功率电机(如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及智能驾驶算法(城市 NOA 功能覆盖十城),可部分复用至飞行汽车的动力与控制系统。
- 生态链资源整合
小米 IoT 生态(如智能家居、无人机)与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碳纤维材料)可降低飞行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成本。例如,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轻量化技术(全车 17 处轻量化设计)可能应用于飞行汽车机身。
- 市场与品牌优势
小米在智能手机与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年轻用户群体和互联网营销经验,有助于其以 “科技消费品” 定位推广飞行汽车,吸引追求创新的高净值客户。
四、对用户问题的澄清与建议
- 误解澄清
小米目前未推出同时具备汽车与飞机功能的 “汽车飞机”,其飞行汽车计划仍处于研发阶段。用户可能将 “小米汽车” 与 “飞机” 简单组合,或混淆了 “飞行汽车” 与 “电动汽车” 的概念。
- 信息时效性说明
小米飞行汽车的具体进展可能随时间变化,建议关注2025 年下半年的官方动态(如技术发布、测试视频)及2026 年量产时间表。
- 行业观察建议
若对飞行汽车感兴趣,可同步关注以下方向:
- 政策动态:中国低空开放试点、适航认证标准更新。
- 技术突破: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轻量化材料应用。
- 竞品进展:小鹏、吉利等企业的试飞与交付计划。
五、总结
小米在 2025 年尚未推出 “汽车飞机” 产品,但其2026 年量产飞行汽车的战略已明确。这一计划依托小米在电动汽车与生态链领域的积累,结合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具备一定可行性。然而,技术成熟度、法规适配性及市场接受度仍是关键挑战。建议用户持续关注小米官方信息及行业动态,以获取最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