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有信息,2025 年小米 SU7 低配车型(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标配基础 L2 级自动驾驶功能,但硬件配置与高阶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硬件配置与功能分级
- 自动驾驶硬件
- 传感器:低配车型配备 1 颗英伟达 Orin X 芯片(算力 84TOPS)、11 颗摄像头(含 8 颗高清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但未搭载激光雷达。
- 高配差异:中高配车型(如 Pro 版、Max 版)额外增加 1 颗激光雷达(禾赛 AT128)、2 颗毫米波雷达,芯片升级为 双 Orin X(算力 508TOPS),并支持 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 行业对比:同级竞品如极氪 007 入门版(20.99 万元起)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 800V 平台,硬件配置更优。
- 功能覆盖范围
- 基础 L2 级:支持 全速域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LKA)、自动泊车(APA)、遥控泊车、高速 NOA(全国高速路可用)等功能。
- 高阶功能缺失:城市 NOA(红绿灯识别、路口转向等)、代客泊车、自动变道辅助等需依赖激光雷达的功能仅在高配车型或选装包中提供。
- OTA 升级限制:2025 年 2 月小米推送的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HAD) 功能(如车位到车位导航)主要针对中高配车型,低配车型未明确提及支持。
二、2025 年行业趋势与小米战略
- 政策与技术推动
- 工信部 2025 年 3 月要求车企规范智能驾驶宣传,明确 L2 级功能为 “组合辅助驾驶”,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脱手” 等表述。小米 SU7 事故后,行业更强调安全边界。
- 雷军在 2025 年两会提出加快自动驾驶量产,计划 2026 年实现高速和城市 NOA 功能量产,但 2025 年低配车型尚未体现这一战略。
- 硬件成本下降
- 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成本持续降低,部分车企(如比亚迪)计划将高阶智驾下放至 20 万元以下车型。但小米 SU7 低配仍维持原有硬件配置,未跟进升级。
三、用户实际体验与风险提示
- 功能实用性
- 低配车型的 高速 NOA 在封闭道路表现稳定,但对施工路段、锥桶等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有限(参考小米 SU7 事故案例)。
- 自动泊车 支持常规车位,但复杂场景(如极窄车位、斜列式车位)依赖驾驶员接管。
- 安全与责任
- 小米官方明确 L2 级功能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事故中因系统预警延迟和用户过度依赖导致悲剧。
- 行业普遍存在 “参数营销” 与实际体验脱节 的问题,低配车型算力和传感器数量不足可能影响极端场景处理能力。
四、购买建议
- 预算有限且需求明确:若仅需基础辅助驾驶(如高速跟车、自动泊车),低配车型已能满足,但需注意功能边界。
- 追求高阶体验:建议选择中高配车型(如 Pro 版、Max 版)或竞品(如极氪 007),以获得激光雷达、城市 NOA 等功能。
- 关注 OTA 升级:小米可能通过软件更新下放部分功能(如 2025 年 2 月推送的 HAD),但需确认低配车型是否支持。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低配车型具备基础 L2 级自动驾驶功能,但受限于硬件配置,高阶功能(如城市 NOA)和复杂场景处理能力较弱。用户需根据实际需求权衡性价比,并严格遵守 “人机共驾” 规则,避免过度依赖辅助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