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2025 年小米汽车已推出多款车型并在市场上取得显著进展。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已上市车型:SU7 系列与 SU7 Ultra
- SU7 Ultra(旗舰性能版)
作为小米汽车的性能标杆,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标准版指导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该车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马力达 1548PS,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 630 公里。其赛道表现尤为突出,先后打破上海国际赛车场(2 分 09 秒 944)、浙江国际赛车场(1 分 32 秒 616)等多项专业赛道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
- SU7 系列(主流市场车型)
2024 款 SU7 已覆盖 21.59 万 - 29.99 万元价格区间,2025 年新增 “璀璨洋红” 配色并推出 15 周年限定系列。该系列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 /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达 830 公里,标配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智能驾驶功能。2025 年 3 月销量达 29,244 辆,位列纯电动车销量榜第五。
二、即将上市车型:YU7(中大型纯电 SUV)
YU7 作为小米第二款车型,定位 “陆地战车”,已通过工信部申报,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最高续航 820 公里,双电机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尽管因安全事件和测试优化缺席 2025 上海车展,但雷军强调其 “续航表现出色”,未来将与 SU7 形成 “轿车 + SUV” 产品矩阵。
三、技术突破与生态整合
- 三电系统
- 电机:SU7 Ultra 搭载的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 / 分钟,刷新全球量产电机纪录。
- 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CTB 3.0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80Wh/kg,支持 5 分钟充电 200 公里(2025 年目标),低温衰减率降低 42%。
- 热管理:全域智能热泵 2.0 系统使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车顶光伏膜组日均自供电 1.2kWh。
- 智能驾驶
SU7 Ultra 搭载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配备 12 颗摄像头、3 颗 4D 毫米波雷达及 1550nm 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P + 跨楼宇自动泊车和 V2X 车路协同,信号灯响应准确率 99.99%。不过,2025 年 4 月发生的自动驾驶事故(传感器误判 + 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引发行业对 L3 级系统责任划分的讨论。
- 生态协同
车辆深度接入小米 IoT 生态,支持 2000 + 智能设备无感控制,例如自动触发 “归家模式” 开启空调、热水器等。首批 SU7 Ultra 车主中,80-90% 为传统豪车增换购用户,30-35 岁群体占比最高。
四、市场表现与产能挑战
- 销量与订单
SU7 Ultra 上市首日大定破 10,000 台,3 月订单超 5,000 辆,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目标。SU7 系列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突破 8 万辆,累计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
- 产能瓶颈
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SU7 标准版等车时间已达 35-38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21 万辆,但短期内仍无法满足需求。雷军表示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翻倍。
五、行业影响与争议
- 赛道化战略
小米通过赛道成绩强化技术标签,SU7 Ultra 纽北圈速(6 分 46 秒 874)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被行业视为 “技术平权” 的象征。
- 安全信任危机
4 月 SU7 自动驾驶事故导致品牌形象受损,销量骤降,小米需通过透明化改进(如公开事故数据、优化 NOA 功能)重建用户信心。
- 国际化布局
受欧洲数据安全法案限制,小米汽车出海计划延迟至 2028 年,当前聚焦国内市场与技术研发。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形成 “旗舰性能 + 主流走量” 的双线产品矩阵,凭借技术突破和生态整合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尽管面临产能压力和安全争议,但其销量增长势头强劲,SU7 Ultra 的赛道成就与 SU7 的高性价比共同巩固了品牌竞争力。随着 YU7 上市和固态电池(2027 年量产)等技术储备,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