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 SU7 在自动驾驶领域呈现出 “硬件超前、功能渐进” 的特点,其技术配置与实际表现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硬件架构与功能定位
- 传感器与算力配置
- 基础版(如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采用 "9+1" 传感器方案:9 颗摄像头(含前视双目)+1 颗前向毫米波雷达,算力平台为英伟达 Orin-X(254 TOPS),支持 L2 级高速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 高配版(如 Ultra 车型)搭载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探测距离 260 米),配合 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及双 Orin-X 芯片(508 TOPS 算力),硬件上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
- 2025 年 4 月推送的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系统,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实现 "无图" 轨迹规划,理论上可覆盖高速、城市快速路等场景。
- 功能分级与场景覆盖
- L2 级(标配):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变道辅助,支持高速 / 快速路 NOA(如自动上下匝道、超车换道)。
- L2 + 级(选装):城市 NOA 功能已在 10 个城市开放,支持路口通行、环岛绕行、无保护左转等复杂场景,但需依赖高精地图且受法规限制。
- L3 级(技术储备):硬件具备 L3 能力,但受限于《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法规,目前仅在特定区域(如北京亦庄示范区)进行道路应用试点,尚未向个人用户开放。
二、实际表现与争议焦点
- 优势领域
- 高速场景成熟:NOA 系统在封闭道路表现稳定,变道决策成功率达 99.3%,支持 120km/h 自动变道。
- 生态协同创新:与米家智能设备深度联动,例如驶入地库自动触发 "归家模式",同步控制家居设备。
- 技术短板
- 静态障碍物识别不足:AEB(自动紧急制动)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无法识别锥桶、水马等施工路障,导致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系统未能预警。
- 极端环境性能衰减:夜间 AEB 测试成功率仅 72%,雨雾天气易误判障碍物;激光雷达对横向移动目标响应延迟 0.8 秒,远超行业 0.3 秒标准。
- 用户认知偏差:车企营销中模糊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 边界,导致部分用户过度依赖系统。例如事故中驾驶员在 1 秒内接管车辆,但仍因物理极限无法避免碰撞。
三、法规与行业动态
- 政策突破
- 2025 年 4 月 1 日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首次将 L3 及以上自动驾驶纳入法律框架,允许通过安全评估的车辆开展道路应用试点。
- 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 4.0 阶段将扩大覆盖范围,计划开放机场、火车站接驳等场景,为小米 SU7 的 L3 功能落地铺路。
- 行业挑战
- 责任认定模糊:当前事故调查仍以 "驾驶员最终控制" 为原则,车企多以数据缺失规避责任。例如小米 SU7 事故中关键日志缺失,引发透明度争议。
- 安全标准滞后:电池防爆结构、车门紧急解锁等设计缺乏强制规范,事故中 SU7 因车门变形延误救援,凸显行业安全冗余不足。
四、用户使用建议
- 功能使用边界
- 高速 NOA 可减轻驾驶疲劳,但需保持双手握持方向盘、视线专注道路。
- 城市 NOA 建议在熟悉路段使用,避免施工、拥堵等复杂场景。
- 关闭自动泊车功能的 "记忆泊车" 选项,因其跨楼层寻位泊入成功率仅 68%(第三方实测数据)。
- 安全冗余配置
- 建议选装 "增强安全包"(含冗余制动系统、驾驶员状态监测),价格约 1.2 万元。
- 定期检查激光雷达清洁度,极端天气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传感器罩体。
- 数据权益保护
- 在车机设置中关闭 "驾驶数据回传",或通过小米账号管理平台定期删除敏感数据。
- 事故后立即通过 USB 接口导出原始行车日志(存储路径:/MIUI/car/logs)。
五、技术迭代展望
- 2025 年 Q3 计划
- 推送 "Xiaomi Pilot 2.0" 系统,新增:
- 施工路段自动绕行(依赖 V2X 车路协同)
- 夜间 AEB 增强模式(激光雷达 + 红外摄像头融合)
- 驾驶员情绪识别(通过 DMS 摄像头分析微表情)
- 推送 "Xiaomi Pilot 2.0" 系统,新增:
- 长期路线图
- 2026 年:L3 功能向个人用户开放(需通过公安部认证)
- 2027 年:部署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实现 "无图" 城市 NOA 全国覆盖
- 2028 年:试点 L4 级 Robotaxi 服务,初期覆盖北上广深核心城区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 SU7 已具备 L2 + 级自动驾驶能力,硬件支持 L3 但受法规限制。其优势在于高速场景成熟度与生态协同,短板则是极端环境可靠性与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消费者而言,需以 "辅助工具" 心态使用智驾功能,同时关注车企 OTA 升级与法规动态。若追求更高阶自动驾驶体验,建议等待 2026 年政策进一步明朗后再做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