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数据和行业动态,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销量表现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表现
- 单月交付量突破新高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首次登顶国内中大型车销量榜,占据该细分市场 23.74% 的份额。这一成绩超过了比亚迪汉、奥迪 A6L 等传统热门车型,显示出小米汽车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 季度累计销量: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销量达 75,869 辆,在中国轿车市场排名第四,仅次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和比亚迪海鸥。这一成绩使小米汽车跻身新能源轿车销量前五,成为唯一进入该榜单的新势力品牌。
- 订单波动与市场反应
尽管 3 月销量亮眼,但 4 月因安徽车祸事件引发的舆论争议,小米汽车周订单量从 20,000 辆暴跌至 8,000 辆,资本市场也出现剧烈反应,小米集团股价单日跌幅达 7.2%。不过,事故后小米通过公开行车数据、加强智能驾驶功能宣传等措施,4 月第二周销量回升至 0.62 万辆,环比增长 24%,显示出市场对品牌的韧性仍有信心。
二、全年交付目标与产能支撑
- 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小米汽车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基于产能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已超过 35 万辆,且二期工厂于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 月或 8 月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若产能顺利释放,小米有望在下半年实现销量加速。
- 供应链与生产瓶颈
尽管目标激进,但小米仍需应对供应链挑战。例如,关键芯片供应商产能不足导致 3 月交付量骤降 15%,电机异响等品质问题也引发用户投诉。不过,小米通过双班生产模式和供应链优化,已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显示出较强的产能管理能力。
三、市场竞争与产品布局
- 价格战与竞品压力
比亚迪汉 EV 降价至 18.98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 SU7 的价格腹地;特斯拉 Model 3 通过 OTA 升级和超充网络优化,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小米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售 + 800V 高压平台” 的组合,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占据 15% 的市场份额,但需警惕后续竞品的进一步降价。
- SUV 车型 YU7 的战略意义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 SUV)原计划 6 月上市,现疑似推迟至 8 月。若定价 23.59 万元起并延续 SU7 的 “高配低价” 策略,YU7 有望在 SUV 市场复制 SU7 的成功,进一步扩大销量。分析师预计,YU7 上市后月销量可达 1.2 万 - 1.5 万辆,为全年目标贡献 7 万 - 9 万辆增量。
四、政策与行业趋势
- 新能源补贴与智能网联政策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四川、深圳的额外补贴),进一步刺激消费。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小米在自动驾驶和 AI 技术上的投入(如万卡 GPU 集群、激光雷达自研)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 行业洗牌与生态协同
威马、高合等品牌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小米凭借 “手机 + 汽车” 生态(如跨设备操控、AI 场景预言家)形成差异化优势,用户复购率达 41%。小米计划 2025 年将门店总数扩展至 2 万家,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场景,强化生态粘性。
五、销量预测与风险提示
- 机构预测与市场共识
- 乐观预期:第三方预测小米 2025 年销量或达 35 万 - 45 万辆,若 YU7 如期上市且产能稳定,有望冲击 40 万辆。
- 保守观点:考虑到事故影响、供应链波动和竞品压力,部分机构认为实际销量可能在 30 万 - 35 万辆之间。
- 关键风险点
-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良率问题,影响交付节奏。
- 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安徽事故后,国家加强智驾监管,小米需平衡技术宣传与合规要求。
- 价格战加剧:若比亚迪、特斯拉进一步降价,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可能被削弱。
六、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预计在30 万 - 35 万辆区间,其中 SU7 贡献约 70% 的销量,YU7 等新车型则是下半年增长的关键。尽管面临供应链、舆论和竞争压力,小米凭借产能提升、生态协同和政策支持,仍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者需关注二季度订单恢复情况、YU7 上市进度及三季度产能释放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