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首款 SUV 车型YU7(中文命名为御 7)计划于2025 年 6 月至 7 月正式上市,这是继 SU7 之后小米汽车的第二款量产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主打高性能与智能科技。以下是基于官方信息与行业动态的综合解析:
一、核心产品信息
- 设计与尺寸
- 车身尺寸为4999×1996×1600mm,轴距达3000mm,属于中大型 SUV 范畴,车内空间布局接近阿维塔 07 等竞品。
- 采用轿跑风格设计,流线型车顶、隐藏式门把手、尾翼及黄色刹车卡钳等元素强化运动属性,风阻系数优化至0.22。
- 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色设计,配备悬浮式中控屏、电子按键车门、碳纤维方向盘及环形投影屏(可显示车速、导航等信息),副驾座椅支持零重力模式。
- 动力与续航
-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版本:
- 单电机版最大功率235kW,最高车速240km/h,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里程675-770km(CLTC 工况)。
- 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508kW(691 马力),最高车速253km/h,匹配三元锂电池,续航里程760-82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电池容量分为96.3kWh和101.7kWh两种,低温环境下(-10℃)实测续航表现稳定,雷军曾公开驾驶 YU7 完成 1310 公里长途测试,中途充电两次。
-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版本:
- 智能驾驶与配置
- 标配11 组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感知系统,高配车型或搭载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 智能座舱搭载澎湃 OS 车机系统,支持多设备互联(手机 / 家居),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充电站”)。
- 安全配置包括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L2++ 级辅助驾驶(含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并计划推出 “安全驾驶训练营”,要求车主每年完成 4 小时智能驾驶培训。
二、上市计划与市场策略
- 时间节点
- 原计划:2025 年 6-7 月上市,2024 年 12 月已完成工信部申报,2025 年 2 月完成冬季测试,3 月 28 日正式公布中文名 “御 7”。
- 潜在调整:近期有行业分析指出,受 SU7 事故(2025 年 4 月安徽铜陵高速碰撞事件)及产能压力影响,YU7 上市时间可能推迟至8 月。
- 预售安排:小米可能跳过上海车展(4 月 23 日)直接启动预售,优先通过官方渠道接受订单。
- 价格定位
- 起售价预计 23.59 万元,顶配版或不超过 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26.39 万元起)、小鹏 G9 等车型。
- 成本优势源于动力电池价格下行及供应链本土化(如苏州汇川电机、宁德时代电池),入门版或取消激光雷达以降低售价。
- 产能与交付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30 万辆,当前月产能约 1.2-1.5 万辆,优先保障 SU7 交付(积压订单超 10 万辆)。
- 二期工厂计划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 YU7 及 SU7 改款车型,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能力显著提升。
三、行业影响与挑战
- 竞争格局
- YU7 凭借高性能 + 长续航 + 生态整合(米家互联)切入 30 万 - 40 万元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腾势 N7、蔚来阿尔卑斯等争夺份额。
- 差异化优势在于小米的智能生态(如 UWB 数字钥匙、车家互联)及性价比,但品牌积淀弱于特斯拉、蔚来等传统新势力。
- 风险因素
- 产能瓶颈:SU7 订单积压可能挤占 YU7 生产资源,若二期工厂投产延迟,交付周期或延长至 6 个月以上。
- 安全信任:SU7 事故(2025 年 4 月)暴露智能驾驶系统响应时间不足的问题,YU7 需通过更严格测试重建用户信心。
- 竞品冲击:华为问界 M9、智己 LS6 等车型同期上市,技术参数与定价策略可能分流潜在消费者。
四、用户关注点与建议
- 关键信息追踪
- 官方动态:关注小米汽车官网、雷军微博及 “小米汽车” 微信公众号,获取预售时间、配置调整及价格公布等最新消息。
- 试驾体验:建议参与官方试驾活动,重点体验环形投影屏、智能驾驶系统及低温续航表现。
- 交付周期:若计划 2025 年内提车,需在预售开启后尽快下单,优先选择产能充足的区域(如华东、华南)。
- 选购策略
- 入门版(23.59 万元):适合对配置要求不高、注重性价比的用户,续航 750km 可满足日常通勤。
- 高配版(35 万 - 40 万元):推荐追求性能与智能驾驶的用户,双电机四驱 + 激光雷达组合可应对复杂路况。
- 生态用户优先: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用户可优先考虑,车家互联功能提升使用体验。
五、总结
小米 YU7(御 7)作为 2025 年新能源 SUV 市场的重磅车型,凭借超长续航、高性能动力及智能生态整合,有望在 30 万 - 40 万元价格区间掀起竞争波澜。尽管面临产能、安全及品牌信任等挑战,但其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极致性价比仍为其赢得了广泛关注。若小米能如期交付并兑现技术承诺,YU7 或将成为继 SU7 之后的又一现象级产品。建议消费者持续关注官方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做出购车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