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现有信息,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日产量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具体数据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一、当前产能与交付表现
- 一期工厂产能突破设计极限
小米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原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91%。进入 2025 年后,工厂通过进一步调整生产节奏(如每两周休息一天),日产量已提升至950 辆,月均产能约 2.66 万辆。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显示实际产能已接近极限年产能 30 万辆的水平(月均 2.5 万辆)。
- 供应链与生产管理优化
小米通过整合宁德时代、弗迪等头部电池供应商,实现了电池包的稳定供应。同时,工厂引入 700 余个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二、二期工厂投产带来的产能跃升
- 二期工厂建设进度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规划验收,原计划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最新消息显示,二期工厂可能提前至 6 月中旬竣工,并在三季度中下旬实现稳态生产。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45 万辆(一期 30 万辆 + 二期 15 万辆),对应日产量约1233 辆(45 万辆 / 365 天)。
- 产能爬坡预期
参考一期工厂从投产到月产 2.5 万辆的爬坡速度(约 6 个月),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可贡献约 6 万辆产能,全年总产量有望接近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三、市场需求与订单压力
- 订单持续增长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仍有 15 万辆订单待交付。每周新增锁单量稳定在 7000-8000 份,按此推算,2025 年全年订单量可能突破50 万辆,远超现有产能。
- 产能与需求的矛盾
尽管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转,2025 年 1 月仍有约 1 万辆交付延期。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压力将逐步缓解,但新车型 YU7 的上市(预计 2025 年 6-7 月)可能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
四、未来产能布局与挑战
- 武汉工厂潜在影响
小米与东风汽车就武汉工厂的合作仍在谈判中,若落地,预计可新增年产能 30 万辆。但该项目短期内(2025 年)难以贡献产能。
- 技术与质量风险
高产能利用率可能带来设备损耗和品控压力。例如,小米 SU7 标准版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安全性争议可能影响生产节奏。
五、2025 年日产量预测
时间阶段 | 日产量范围(辆) | 关键驱动因素 |
---|---|---|
2025 年 1-6 月 | 950-1000 | 一期工厂满负荷生产,二期工厂未投产 |
2025 年 7-12 月 | 1200-1300 | 二期工厂投产,产能逐步释放 |
全年平均 | 约 1000 | 综合产能爬坡与市场需求 |
数据依据:
- 一期工厂月均产能 2.5 万辆(日产量约 833 辆),但实际交付已突破 2.9 万辆(日产量约 967 辆)。
- 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 45 万辆对应日产量约 1233 辆,考虑爬坡周期,下半年日产量预计提升至 1200-1300 辆。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日产量将呈现 “上半年高位运行、下半年加速提升” 的趋势。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全年产能有望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但订单积压和新车型上市仍可能导致阶段性交付压力。若武汉工厂顺利落地,2026 年产能或进一步突破百万辆,但当前重点仍在消化现有订单和保障生产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