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数据和行业分析,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量呈现出高速增长与结构性分化并存的态势。以下是结合多方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订单数据与市场表现
- 累计锁单量突破 43 万台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小米 SU7 系列累计锁单量已超过 43 万台,其中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 49 周(约 11 个月)。这一数据印证了小米 “高配低价” 策略的成功,尤其是 SU7 Max 版(售价 30 万元左右)贡献了 43.1% 的销量,成为主力车型。
- 2025 年新增订单趋势
- 季度性波动: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交付量稳居新势力榜首,但新增订单自 3 月起呈现下滑趋势。例如,第 15 周(4 月 7 日至 13 日)新增订单未突破 1 万辆,较此前峰值下降约 40%。
- 车型分化: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凭借限量权益(如碳纤维套件、终身智驾服务)在 4 月延续订单增长,单周新增锁单量约 8,000 台,占同期总订单量的 60% 以上。
- 产能与交付压力
小米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将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但当前交付周期仍长达 22-50 周,反映出供应链瓶颈尚未完全缓解。
二、订单增长的驱动因素
- 产品竞争力
- 价格优势:SU7 标准版补贴后最低 19.59 万元,较同级别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低约 15%,且标配 L2.9 级辅助驾驶和 800V 高压平台。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与 MIUI 系统深度互联,3.96 亿 MIUI 用户成为潜在转化群体,用户购车决策成本较传统车企低 30%。
- 营销与渠道策略
- 限时权益:SU7 Ultra 在 4 月延续价值 9 万元的 “首销权益”,包括碳纤维部件、终身智驾服务等,刺激高端市场订单。
- 渠道扩张:全国门店增至 235 家,覆盖 65 座城市,商超体验店转化率提升至 1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政策与市场环境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叠加地方补贴(如北京、上海等地置换补贴最高 1.8 万元),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三、挑战与风险
- 订单波动与退订风险
尽管累计锁单量庞大,但部分用户因交付周期过长(如 SU7 标准版需等待 11 个月)转向竞品。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退订率约为 15%,主要集中在低价车型。
- 产能爬坡压力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需月均交付 2.9 万辆,较 2024 年提升 156%。当前产能利用率仅为 60%,二期工厂投产前交付压力仍存。
- 市场竞争加剧
2025 年新势力车企加速推新,如小鹏 MONA MO3、理想 L6 等,小米需在智能驾驶(如 Xiaomi HAD 端到端系统)和品牌溢价上进一步突破。
四、未来展望
- 短期(2025 年二季度)
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产能有望提升至 10 万辆 / 年,新增订单或回升至 1.2-1.5 万台 / 周,全年交付量预计达 30 万辆,接近官方目标。
- 中长期(2026-2027 年)
小米计划推出 SUV 车型 YU7,并启动国际化战略(2027 年出海),目标 2026 年销量突破 80 万辆,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
数据来源与说明
- 锁单量:雪球、CNMO 科技等第三方统计,包含历史订单与新增订单。
- 交付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会等官方数据。
- 产能规划:小米集团财报及官方公告。
- 退订率:界面新闻、汽车之家等媒体调研。
综上,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协同在 2025 年保持了强劲的订单增长,但产能瓶颈与市场竞争仍是主要挑战。若供应链优化顺利,全年交付量有望接近 35 万辆目标,为后续高端化和全球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