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底盘技术展现了其在智能化、性能与安全领域的深度布局,尤其在 SU7 Ultra 和 YU7 等车型上实现了多项行业领先突破。以下是核心技术的详细解析:
一、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全主动悬架与四电机驱动
1. 全主动悬架系统
- 技术突破:小米全主动悬架采用单轮 4.6kW 动力源与双阀 CDC(连续阻尼控制)技术,彻底摆脱传统悬架的被动响应模式。其调节速度达到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140mm 高度调节幅度和44400N 举升力,能轻松支撑车辆原地起跳或通过大起伏路面。
- 场景应用:
- 魔毯功能:结合道路预瞄和云端数据,提前 5-150 米预判路况,每秒进行 500 次电机扭矩控制和 1000 次 CDC 阻尼调节,实现 “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 的驾乘体验。
- 生态联动: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用户可通过小米 15 手机远程控制悬架高度,甚至实现 “跳舞” 等趣味功能。
2. 超级四电机系统
- 性能参数:前桥搭载两台自研电机(单台 449 马力),后桥配备两台 V8s 电机,综合功率达2054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极速超过 350km/h。
- 功能创新:
- 原地掉头与圆规掉头:通过独立控制四轮扭矩,实现以车辆中心为圆心的 360 度旋转,支持速度可调(如紧急避险时快速转向,狭窄空间慢速调整)。
- 脱困能力:在冰雪、泥泞等极端路况下,四电机系统可通过扭矩矢量分配帮助车辆脱困,且冷却系统采用双循环立体油冷技术,保障连续高强度操作的稳定性。
二、量产车型底盘配置:SU7 Ultra 与 YU7
1. 小米 SU7 Ultra
- 硬件配置:
- 悬架结构: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铝制悬架连杆降低非簧载质量,配合空气弹簧和 CDC 阻尼器,兼顾操控与舒适。
- 制动系统:搭载 Brembo 四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仅33.3 米,配合博世 DPB+ESP10.0 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40%。
- 车身安全: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电池横梁和门槛梁分别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钢和超宽多腔铝合金,可承受 820kN 横向冲击。
2. 小米 YU7(首款中大型 SUV)
- 定位与参数:
- 尺寸: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主打大五座布局,可选装 21 英寸低扁平比运动轮胎。
- 底盘技术:
- 承载式车身: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后驱版最大功率 235kW,四驱版综合功率达 691 马力,极速 253km/h。
- 智能驾驶:支持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版本,搭载小米自研智驾算法,可实现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三、线控底盘与 48V 技术革新
1. 48V 线控制动与转向
- 线控制动:全球首创48V 全干式线控制动,取消液压油,采用电动卡钳直接推动活塞,响应速度提升 40%,拖滞力矩降低 50%,续航增加 10km 以上。
- 线控转向:
- 转向比调节:5:1 至 15:1 无级可调,低速灵活(如泊车)、高速稳定(如变道),支持 “打死方向盘车轮不转动” 的特殊场景。
- 自动驾驶适配:取消机械连接,原生支持完全自动驾驶,未来可实现无方向盘座舱布局。
2. 48V 低压系统
- 电压升级:将传统 12V 系统升级为 48V,降低 75% 低压损耗,支持更大功率器件(如智能冰箱、高算力芯片),同时线束减重 15%。
四、供应链与安全验证
1. 核心供应商
- 拓普集团:联合开发闭式空气弹簧系统,调节速度比传统开式系统快 100%。
- 采埃孚:提供 CDC 阻尼可变减振器,优化动态响应。
- 博世:合作开发 DPB+ESP10.0 制动系统,提升制动安全性。
2. 安全测试
- 碰撞标准:通过 2024 版 C-NCAP 五星、2023 版 E-NCAP 五星和 C-IASI 3G + 优秀认证,电池包经 1050 项测试,55℃高温下无明火、无热蔓延。
- 用户反馈:SU7 在 7 万公里实测中,电池衰减率约 5%-8%,底盘胶套等易损件表现稳定,但部分用户反映后悬架偶发异响。
五、未来展望:从硬件到生态
小米汽车的底盘技术不仅聚焦性能与安全,更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实现深度整合。例如,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控制悬架高度、查看实时底盘健康状态,甚至联动智能家居(如到家前自动降低悬架高度,方便搬运物品)。此外,48V 线控底盘为未来的完全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支持 “软件定义汽车” 的灵活扩展。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底盘技术以全主动悬架、四电机驱动和48V 线控系统为核心,实现了从机械性能到智能交互的全面突破。其技术路径既兼顾了赛道级性能(如 SU7 Ultra 的纽北记录),又通过量产车型(如 YU7)推动技术普惠,同时在安全与生态整合上展现了科技公司的独特优势。这一布局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