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安全性表现呈现出技术创新与现实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从硬件配置到实际事故,从官方测试到用户反馈,其安全性可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核心安全配置与技术亮点
- 主动安全系统
小米 SU7 系列搭载了自研的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配备激光雷达(Ultra 版)、11 个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 NOA 导航辅助驾驶和城市领航功能。系统通过 OTA 持续优化,例如 2025 年 3 月新增的防误踩功能(MAI 误加速抑制辅助)可在低速时识别驾驶员误操作并触发制动。此外,城市领航辅助功能优化了对二轮车、行人的防御性减速逻辑,减少低效变道。
- 被动安全设计
车身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结构,高强度钢占比达 77.8%,关键部位使用 2000MPa 热成型钢。C-NCAP 2024 版测试中,小米 SU7 以 93.5% 的综合得分率获得 “G 级” 认证,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64 公里 / 小时的 40% 重叠正面碰撞测试显示,驾驶舱和 A 柱保持完整,车门可正常开启,但主驾驶气囊点爆时机偏晚,可能影响头部保护。
- 电池安全技术
小米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和液冷系统设计,宣称可承受 200 项安全测试。电池包采用电芯倒置和泄压阀向下设计,极端情况下快速释放能量。然而,2025 年 3 月的高速碰撞事故中,电池包前部撞击水泥桩导致热失控,暴露出前向碰撞防护的不足。
二、实际事故与争议焦点
- SU7 高速碰撞事件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 SU7 标准版在 NOA 模式下以 97km/h 时速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导致 3 人遇难。事故暴露以下问题:
- 智能驾驶局限性: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识别延迟,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不足 4 秒。
- 应急机制失效:碰撞后车门因断电无法解锁,机械拉手因车身变形难以操作,救援时间长达 23 分钟。
- 电池安全隐患:CTB 电池包前部撞击导致电解液泄漏,热失控速度远超常规测试场景。
- 赛道事故与用户教育
2025 年 3 月,SU7 Ultra 在赛道首撞事件中车头严重损毁,小米官方强调赛道驾驶需专业培训,并限制新手模式解锁条件。这反映出高性能车型对用户技能的高要求与实际使用中的安全认知偏差。
三、行业对比与技术短板
- 安全认证与实际表现的差距
尽管 SU7 通过 C-NCAP 测试,但事故碰撞速度(97km/h)和角度(斜撞水泥桩)远超测试条件(56km/h 正面碰撞),凸显实验室数据与真实风险的脱节。第三方评测指出,其电池安全设计在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仍需验证。
- 智能驾驶责任边界
行业普遍存在的 “技术夸大” 现象在小米身上同样存在。SU7 的 NOA 系统虽通过功能安全认证,但用户调研显示 78% 的车主误认为其具备 “自动驾驶” 能力。法律层面,车企常以 “驾驶员最终接管” 规避责任,而事故中系统报警至碰撞的时间若短于 3 秒,驾驶员成功避险概率不足 15%。
- 电池技术路线的局限性
小米 SU7 全系采用液态锂电池,尽管 CTB 技术提升了集成效率,但液态电解液的固有缺陷(如隔膜破裂导致内短路)仍未解决。相比之下,全固态电池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但量产时间预计在 2028 年之后,小米短期内仍依赖现有技术。
四、用户反馈与品牌应对
- 用户信任危机
事故后,小米股价单日跌幅超 6%,部分用户质疑其 “过度宣传智驾功能”。家属控诉企业 “四天未主动沟通”,舆论对其责任回避和数据透明度提出批评。
- 改进措施与未来规划
- 技术升级:2025 年 3 月通过 OTA 升级防误踩功能,并优化城市领航辅助系统的减速逻辑。
- 用户教育:加强赛道驾驶培训,要求用户通过安全考试才能解锁高性能模式。
- 应急机制优化:计划在后续车型中改进车门机械解锁设计,提升可见性和操作便利性。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安全性表现呈现出 “硬件配置先进,实际场景短板” 的特点。其主动安全系统和车身结构达到行业主流水平,但智能驾驶的场景适应性、电池极端工况防护及应急机制的可靠性仍需提升。事故暴露的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智能汽车时代 “责任划分” 与 “用户认知” 的深层矛盾。未来,小米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 强化场景化测试:针对施工路段、夜间环境等复杂场景优化算法,提升系统可靠性。
- 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半固态电池研发,降低液态电池热失控风险。
- 透明化沟通:建立第三方数据托管平台,及时公开事故调查进展,重塑用户信任。
- 法规与标准推动:参与制定智能驾驶责任认定细则,明确车企与用户的权责边界。
唯有在技术创新与安全敬畏之间找到平衡,小米汽车才能在智能出行赛道上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