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已从初期的代工合作转向以自建工厂为主、多元产能补充的格局。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北京亦庄工厂双期投产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倒生产模式,实际利用率已突破 200%,月均产能达 2.4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年中投产,新增产能超 30 万辆,使总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采用更先进的自动化产线,涵盖冲压、压铸、涂装等全工艺,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车,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 生产资质完全自主
小米汽车于 2024 年 7 月获得工信部独立生产资质,结束了此前借用北汽越野资质的阶段。新申报的小米 SU7 尾标已改为 “小米”,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具备完整的整车生产资格。
- 前店后厂模式深化自产能力
北京亦庄工厂采用 “前店后厂” 模式,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于一体。工厂店与生产线仅数百米距离,用户可直接参观车辆生产过程,甚至体验定制化服务,这种模式强化了自产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多元产能补充策略
- 合作共享产能
为应对爆发式订单需求,小米计划与岚图汽车共享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预计 2025 年底前投产。这一合作既能快速提升产能,又能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 供应链本地化与协同
小米汽车供应链已形成京津冀区域集群,52 家核心供应商位于该地区,其中北京亦庄区内企业优先配套。例如,电池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襄阳弗迪磷酸铁锂电池,激光雷达由禾赛科技提供,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 60%。
三、2025 年生产目标与规划
- 交付目标大幅提升
小米汽车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台上调至 35 万台,主要依托北京亦庄二期工厂的产能释放。此外,计划推出中型轿车 YU7 和纯电 SUV MX11,覆盖 25-30 万元价格带,进一步拉动产能需求。
- 全球化产能布局
尽管 2025 年重心仍在国内,但小米已开始探索欧洲和东南亚市场。未来可能在目标市场建设本地化工厂,例如利用东南亚小米之家渠道推广平价智能电动车,但短期内仍以国内自产为主。
四、技术驱动生产效率
- 智能化制造体系
北京亦庄工厂配备超过 700 台机器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等工艺 100% 自动化,并通过 AI 质检系统将不良率控制在 0.5% 以下。例如,涂装车间 40 分钟即可完成颜色切换,缩短 25% 订单交付时间。
- 核心技术自研
小米在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超 1000km),并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这些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提升自产车型的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实现完全自主生产,核心产能由北京亦庄双工厂支撑,辅以合作共享产能和全球化供应链。独立生产资质的获得、工厂智能化升级以及技术自研能力的提升,标志着小米汽车已从 “代工依赖” 转向 “自产主导” 模式。未来,随着二期工厂的全面投产和新车型的推出,小米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