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其首款车型 SU7 系列累计锁单量已突破 43 万台,其中 2025 年新增锁单约 18 万台。这一数据远超行业预期,反映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从具体车型来看,SU7 标准版以 21.59 万元的起售价成为主力车型,贡献了约 60% 的订单量,而顶配版 SU7 Ultra 在上市首日即斩获 1.5 万台大定订单,显示出高端市场的强劲需求。
一、订单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 品牌生态的协同效应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 6.23 亿 MIUI 月活用户和 6.99 亿 IoT 设备连接量,为其汽车业务提供了天然的用户基础。数据显示,66% 的小米汽车车主来自小米生态用户,其中 42% 同时持有小米平板或智能家居设备。这种 “人车家全生态” 的无缝衔接(如 HyperMind 系统同步手机日程、联动智能家居)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
- 产品力的颠覆性突破
- 性能与配置:SU7 搭载的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超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20,000rpm;CLTC 纯电续航最高达 800km,5 分钟补能 220km 的快充技术显著缓解里程焦虑。
- 智能体验:全系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高配车型支持全场景泊车辅助,HyperOS 系统实时收集 183 类驾驶数据,充电桩推荐准确率达 91%。
- 价格策略:20 万 - 60 万元的价格区间覆盖主流市场,标准版硬件成本占比 83%,以 “顶配标准版” 策略击穿传统定价体系。
- 供应链与产能的快速迭代
小米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资源(如 86% 的产线设备供应商与手机业务重叠),将焊装线建设周期压缩至 11 个月,比行业缩短 40%。目前北京工厂月产能已提升至 2.5 万台,第二工厂将于年中投产,预计 2025 年总产能将突破 40 万台。
二、订单交付的现状与挑战
- 交付进度与积压情况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约 21.6 万台,其中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台,创下单月交付纪录。但由于订单量激增,仍有超过 21 万台订单等待交付,部分车型的等车时间长达 49 周(约 11 个月)。例如,SU7 Pro 的交付周期已排至 2026 年 2 月,远超特斯拉 Model Y(2-4 周)和小鹏 MONA M03(4 周以内)。
- 产能瓶颈与应对措施
小米正通过 “超融合供应链” 加速产能爬坡,包括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电池工厂、引入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提升车身制造效率。此外,2025 年 3 月新增 16 家门店,覆盖城市增至 67 个,服务中心扩展至 33 家,以缓解线下交付压力。
三、市场竞争与未来展望
-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零售销量位居新势力榜首,在轿车销量榜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 和小鹏 MONA M03。其市场份额在新势力中占比约 18%,仅次于理想汽车(22%)和小鹏汽车(15%)。
- 2025 年目标与潜在风险
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台,需实现月均交付 2.9 万台。目前周新增订单稳定在 1.3 万 - 1.9 万台,现有未交付订单足以支撑至下半年 YU7 等新车型上市。不过,价格战可能挤压利润空间(如理想汽车单车利润已腰斩至 1.6 万元),而供应链波动(如锂价上涨)和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仍是主要风险。
四、财务与品牌影响
尽管小米汽车业务 2024 年累计亏损 62 亿元,但 2025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 20.4%,接近盈亏平衡点。品牌方面,小米汽车的全球认知度随智能手机和 IoT 设备的普及而增强,在欧洲市场的品牌渗透率已达 23.3%,为其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 2025 年的订单表现印证了其 “科技平权” 战略的成功,但产能交付与市场竞争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考验。随着第二工厂投产和新车型推出,小米有望在年内实现 35 万台的交付目标,并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