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技术落地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以下从技术突破、量产规划、政策推动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正式落地
2025 年 2 月 26 日,小米正式发布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并在小米 SU7 Ultra 车型上实现全量推送。该系统整合了 18 项全新功能与 18 项体验优化,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复杂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核心技术亮点包括:
- 无图化自主决策: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在无高精地图依赖的情况下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急加速、急刹车减少 30%,通行效率提升 25%。
- 安全冗余设计:要求用户完成 1000 公里以上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后方可启用 HAD 功能,并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融合感知,实现 360 度无死角环境监测。
- 硬件算力支撑:搭载两颗 NVIDIA Orin 芯片(合计 508TOPS 算力)与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支持实时处理超 10GB / 秒的传感器数据。
二、量产规划:政策推动下的商业化进程
小米正通过 “测试验证 - 法规完善 - 量产落地” 三步策略加速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
- 测试验证:雷军在 2025 年两会期间提出 “跨区域测试互认机制”,建议 2025 年建立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测试标准,支持小米等企业在 50 个以上城市开展公开道路测试。目前,小米已在亦庄、上海等车路协同示范区完成超 10 万公里路测,覆盖暴雨、夜间等极端场景。
- 法规突破: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 2025 年 4 月 1 日生效,明确 L4 级车辆可在指定区域商业化运营。小米 SU7 Ultra 已通过北京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审核,成为首批获得 “车内无人” 测试许可的车型之一。
- 量产时间表:计划 2026 年实现 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L3 级)与 城市自动驾驶(L4 级)的量产应用,目标车型包括 SU7 Ultra 迭代版及新中端车型。
三、政策与生态:构建行业协同壁垒
- 政策建议:雷军提出 “自动驾驶专属保险” 与 “全国性法律体系” 两大核心诉求,建议 2026 年前设立涵盖交强险、商业险的自动驾驶保险产品,并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管理条例》立法。
- 生态合作:
- 高精地图:与百度合作引入 Apollo 高精地图,支持厘米级定位与动态交通信息实时更新。
- 充电网络:联合蔚来、小鹏、理想接入 3 万 + 充电桩,实现跨品牌充电地图共享与即插即充服务。
- 芯片升级:计划 2025 年 Q4 搭载英伟达下一代 Thor 芯片(单颗算力 2000TOPS),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推理与多任务并行处理。
四、行业影响与挑战
- 市场竞争:小米面临百度 Apollo、华为 ADS 等成熟方案的竞争,但凭借 “硬件 + 生态” 优势,其 SU7 Ultra 在 2025 年 3 月激活量达 324 万台,超越华为 Mate 70 系列。
- 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高速事故暴露了 “人机共驾” 场景下的接管延迟问题,促使小米推出 “安全分 Beta” 系统,通过驾驶行为数据优化算法。
- 成本控制:SU7 Ultra 激光雷达版售价 46.99 万元,较同配置竞品低 15%,但大规模量产需解决传感器成本下降与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未来展望
2025 年是小米无人驾驶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年。若能在政策合规、成本优化与用户教育三方面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实现 “百城千站” 的 Robotaxi 运营网络,并通过 OTA 升级将 HAD 功能下放至 20 万元级车型,推动中国自动驾驶进入普惠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