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 2025 年 4 月,东风科技(东风汽车集团旗下零部件上市公司)与小米汽车之间尚未建立直接合作关系。这一结论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官方声明与业务定位
- 东风科技的明确否认
2025 年 2 月,东风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多次明确表示,公司目前未与小米汽车开展任何合作项目。这一表态与东风科技的业务定位密切相关 —— 作为东风集团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其主要服务于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及岚图、东风风神等自主品牌,业务重心集中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制动系统、智能座舱、热管理等领域。
- 技术适配性问题:小米汽车采用全域 800V 高压平台,而东风科技现有供应链以 400V 体系为主,短期内需改造生产线(预计增加 10% 初期投资)。这一技术差异可能阻碍双方快速达成合作。
-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
小米汽车更倾向于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建立直接合作,并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整合资源。例如,小米 SU7 的电池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提供,电驱系统来自汇川技术,智能驾驶方案则依赖自研与禾赛科技等企业。这种策略减少了对传统车企供应链的依赖。
二、潜在合作空间与挑战
尽管当前无合作,双方在以下领域存在理论上的协同可能性:
- 地理与产业集群优势
小米武汉生产基地紧邻东风云峰汽车生产基地(距离约 5 公里),共享区域内成熟的工业基础设施。武汉已形成以东风集团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圈,涵盖电池、电驱、智能座舱等领域,本地配套率达 62%。若未来小米汽车扩大产能,可能优先考虑与东风系企业在零部件运输、技术协同上的合作。
- 代工与产能互补
东风云峰基地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 60%,若承接小米代工订单可提升产能效率。但这一合作可能引发原有供应商利益冲突,且需解决小米 800V 平台与东风现有生产线的兼容性问题。
- 智能化技术探索
东风科技在智能座舱领域布局较深,2024 年研发投入重点转向线控底盘、集成式热管理等方向。小米汽车则加速推进 AI 大模型与智能驾驶技术。双方若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车路协同等领域展开联合研发,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
2025 年,小米汽车以 “30 万辆交付目标” 为核心,重点突破智能驾驶与全球化布局。其产品线向高端化延伸(如 SU7 Ultra 预售价 52.99 万元),并计划进军欧洲市场,这可能使其更倾向于与技术领先的供应商合作,而非依赖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体系。
- 东风科技的转型压力
东风科技 2024 年营收 68.1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 12%,传统零部件业务增长乏力。公司正通过布局一体化压铸、固态电池等新兴技术寻求突破,但短期内仍需依赖东风集团内部订单。与小米等新势力合作可能成为其拓展外部市场的关键,但目前尚未看到实质性进展。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现有信息,2025 年东风科技与小米汽车暂未建立合作关系,这一结论基于双方的官方声明、技术适配性及供应链策略。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取决于以下变量:
- 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需求:若武汉基地产能爬坡超预期,可能推动其与东风系企业在零部件代工、本地化配套上的合作。
- 东风科技的技术升级速度:能否在 800V 平台、智能驾驶等领域缩小与头部供应商的差距,将影响其进入小米供应链的机会。
- 政策与行业整合: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方案已基本完成,若未来形成更强大的零部件协同平台,可能间接促进与小米汽车的合作。
建议持续关注 2025 年 4 月小米武汉基地设备进场进度,以及东风科技年报中关于 “新客户合作” 的表述,这些信号将为双方关系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