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自燃事件的讨论,目前公开信息主要集中在两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车辆起火问题。以下从事件经过、技术争议、行业影响及小米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事件经过与官方回应
- 安徽铜陵高速事故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以 116km/h 的速度开启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行驶时,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仅提前 2 秒发出减速提示。驾驶员接管后未能有效避险,最终以 97km/h 的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电池包热失控爆燃,车内 3 名乘员不幸遇难。
- 小米官方回应:起火原因为 “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并非自燃。雷军公开致歉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表示将配合调查。
- 争议点:
- AEB 功能失效:车辆未识别锥桶、水马等非标障碍物,与宣传的 “135km/h 刹停静止车辆” 存在差距。
- 车门锁死:碰撞后电子门锁失效,机械应急拉手隐藏在储物格内,乘员无法及时逃生。
- 电池防护缺陷:水泥桩直接击穿电池包底部,暴露底部防护强度不足(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底部钢板仅 1.8mm 厚,低于行业 2.5mm 标准)。
- 广东湛江碰撞事故
2025 年 4 月 5 日凌晨,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与电动二轮车相撞后起火,电动车驾乘人员当场死亡。小米回应称,起火是因电动车锂电池挤压变形引燃小米汽车,并非自燃。
二、技术争议与行业对比
- 电池安全设计缺陷
- 电芯倒置技术缺失:小米 SU7 标准版未采用 Pro 版和 Max 版的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可在热失控时向下释放能量,降低乘员舱风险。
- 底部防护不足:事故中 28cm×30cm 的水泥桩击穿电池包底部,而实验室测试通常针对单一方向挤压,未模拟真实碰撞中的多向冲击。
- CTB 技术局限性:电池车身一体化(CTB)技术虽提升车身刚度,但碰撞中电池包作为结构件吸收能量,可能导致门槛梁变形,影响车门开启。
- 智能驾驶系统争议
- 预警时间不足:NOA 系统在碰撞前仅预警 2 秒,远低于国标要求的 10 秒接管时间,且未强制减速至道路限速的 80km/h。
- 宣传与实际脱节:小米曾宣称 AEB 功能可在 135km/h 刹停静止车辆,但量产车仅支持识别车辆、行人等 “白名单” 目标,对施工路障无响应。
- 行业自燃率对比
- 2020 年以来,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自燃事件较多,但小米 SU7 的两次事故均非自燃,而是碰撞后引燃或外部因素导致。
- 电动车自燃率普遍低于燃油车,但锂电池热失控速度快(如 2024 年深圳某品牌事故中,电池从冒烟到爆燃仅 42 秒),逃生时间极短。
三、小米的应对措施与行业影响
- 官方行动
- 成立专项小组:事故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提交车辆数据,并配合警方调查。
- 召回计划:2025 年 1 月因智能泊车软件问题召回 3.09 万辆 SU7 标准版,但召回原因与自燃无关。
- 技术改进:计划通过 OTA 升级优化 AEB 功能,并强化电池防护设计(如增加底部钢板厚度)。
- 舆论与市场影响
- 舆情危机:事故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的质疑,微博、抖音等平台讨论热度持续居高不下。
- 销量波动:尽管事故后小米 SU7 订单仍超预期,但投资者担忧可能影响长期品牌信任度。
- 行业启示
- 安全标准争议:现行国标(如 GB 38031-2025)要求电池包在碰撞后 2 小时内无爆炸,但实际事故中火势蔓延速度远超标准,凸显实验室测试与现实场景的差距。
- 设计缺陷反思:隐藏式机械拉手、电子门锁与高压电路绑定等设计,可能在碰撞中失效,需借鉴传统燃油车的独立机械锁结构。
四、总结与建议
- 事件性质: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两起起火事故均非自燃,而是碰撞后系统受损或外部因素导致,但暴露了电池防护、智能驾驶系统及车门设计的缺陷。
- 小米的责任:需对电池安全设计、AEB 功能宣传及应急逃生机制进行改进,并加强用户教育(如明确智能驾驶的局限性)。
- 行业借鉴:新能源车企需重新评估实验室安全标准的有效性,强化极端场景下的电池防护与逃生设计,避免过度宣传技术参数。
目前,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最终结论需以官方通报为准。消费者在选购电动车时,建议关注电池技术、安全配置及车企的应急响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