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当前市场反馈和技术配置,2025 年小米系列汽车在驾驶体验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既有突出优势,也存在一些待优化的细节。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动力与操控:性能激进但调校两极分化
小米 SU7 的双电机版动力表现堪称 “暴力美学”,1138kW 的总功率和 1.98 秒的零百加速数据,使其在同价位车型中难逢敌手。这种爆发力在赛道模式下尤为明显,地板电带来的推背感甚至被用户形容为 “坐过山车般刺激”。不过,普通版车型的动力表现则相对保守,单电机版加速延迟明显,超车需提前预判,被调侃为 “手机开了省电模式”。
底盘调校方面,小米 SU7 呈现出典型的 “运动化取向”,悬挂支撑硬朗,过弯侧倾控制优于多数新能源轿车。但这种调校也带来了舒适性妥协:通过减速带时颠簸感强烈,高速行驶时路噪传入车内较为明显。部分专业用户指出,SU7 的转向手感虽轻盈,但高速行驶时的精准度和阻尼感仍需优化,与特斯拉 Model 3 高性能版相比存在差距。
二、智能驾驶:高速表现稳健,城市场景待突破
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显著,SU7 Ultra 搭载的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组合,配合自研的 BEV+Transformer 算法,实现了高速 NOA 的稳定表现。用户实测显示,车辆在雨雪天气、车道线模糊等场景下仍能保持稳定行驶,绕行施工路段和无保护左转时的决策逻辑接近人类驾驶员。不过,城市 NOA 功能尚未完全开放,现有体验集中在高速场景,应对加塞、行人突然横穿等复杂路况时仍显保守。
泊车场景是小米的亮点,端到端大模型支持的记忆泊车功能可应对立体车库等极端场景,用户反馈 “全程流畅无急刹”。但自动泊车系统曾因算法故障导致多起撞墙事件,尽管官方承担了维修费用,仍引发部分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忧。
三、车机与生态:交互流畅但学习成本较高
小米 Hyper OS 车机系统延续了手机端的操作逻辑,16.1 英寸中控屏和 AR-HUD 的联动体验流畅,应用启动速度比传统车机快 30% 以上。小爱同学的语音交互支持多指令连续识别,可控制空调、导航甚至讲冷笑话,与华为鸿蒙车机形成差异化竞争。
生态互联是小米的核心优势,手机 APP 可直接投屏到车机,米家设备(如空调、扫地机器人)可通过车机远程控制。但系统的多级菜单设计增加了操作复杂度,常用功能如座椅加热需在三级菜单中寻找,部分用户认为 “更像手机系统,而非专为驾驶设计”。
四、续航与补能:数据扎实但网络待完善
小米 SU7 的 CLTC 续航达成率表现优异,双电机版在城市工况下实际续航可达 550 公里,与标称值误差小于 5%。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但超充站的覆盖密度仍落后于特斯拉和小鹏,用户反馈 “找超充站比找奶茶店还难”。普通快充桩充满需 1 小时左右,长途出行仍需规划充电时间。
五、竞品对比:性价比突出但品牌溢价不足
与同价位车型相比,小米 SU7 的配置优势明显:24.59 万元起售的价格比 Model 3 便宜约 3 万元,却多出 HUD、空气悬架等配置。极氪 007 虽在底盘质感上略胜一筹,但车机流畅度和生态整合不及小米。不过,小米作为新势力品牌,在品牌溢价和售后网络上仍逊于传统车企,部分用户因 “担心售后网点不足” 而选择观望。
六、用户口碑:颜值与争议并存
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被誉为 “保时米”,水滴形车身和无框车门带来极高回头率,但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局促,1.78 米以上乘客乘坐略显压抑。内饰方面,碳纤维方向盘和红色 “狂暴模式” 按键营造了运动氛围,但部分用户吐槽 “塑料感强”“真皮需选配”。
总结:适合哪些用户?
- 科技爱好者: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和生态互联能带来新鲜体验,尤其适合米家设备用户。
- 性能追求者:双电机版的加速性能和赛道模式满足激进驾驶需求。
- 家庭用户:SU7 的续航和空间基本满足日常使用,但 YU7 SUV 版(2025 年 6 月上市)可能更适合多人口家庭。
- 谨慎消费者:建议优先考虑售后服务完善的品牌,或等待小米售后网络进一步扩张。
总体而言,小米系列汽车在 2025 年展现出了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在智能交互和性价比方面。但作为新进入者,其在底盘调校、品牌认知和售后服务上仍有提升空间。若能在后续 OTA 升级中优化用户反馈的痛点,小米有望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据更稳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