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动态,小米空调的生产模式正处于自建工厂投产与代工厂合作并行的过渡期。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自建工厂投产情况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一期项目聚焦空调品类,规划六大核心分厂,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的全流程生产。该工厂于 2024 年 11 月奠基开工,2025 年 1 月完成结构性封顶,预计2025 年 11 月正式投产,2026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 技术布局:工厂融合小米手机和汽车工厂的智能制造技术,配备 AI 质检系统和智能物流,单线产能提升 40%,并筹建 100 余间实验室,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闭环。
- 产品规划:首批量产的空调将包括高端机型,如 2025 年 2 月发布的米家中央空调 Pro,售价仅为大金同类产品的 1/3,主打 “智能联动” 和 “场景化体验”。
- 产能目标
武汉工厂初期年产能规划为 600 万台,2026 年达产后将支撑小米空调 “年度破 1000 万台” 的销量目标。
二、代工合作现状
尽管自建工厂即将投产,但 2025 年小米空调仍需依赖代工厂补充产能。根据公开信息,主要代工厂包括长虹美菱、TCL、创维等,但合作模式已逐步调整:
- 长虹美菱
作为小米空调的长期代工伙伴,长虹美菱全资子公司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承担了小米空调的核心代工任务。2024 年,长虹美菱空调业务收入占比超 85%,净利润增长 21.47%,部分受益于小米订单。
- 合作变化:随着小米自建工厂投产,长虹美菱的代工份额可能缩减,但短期内仍为重要合作伙伴。小米与长虹的合作模式从早期的 ODM(原始设计制造)转向联合研发,例如在压缩机技术、智能控制算法等领域深度协同。
- TCL 与创维
TCL 和创维曾为小米代工部分中低端机型,但合作规模较小。2025 年,小米更倾向于将代工需求集中在核心供应链企业,如长虹美菱,而 TCL、创维等可能逐步退出代工体系。
- 松下与其他厂商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曾为小米代工高端机型,但 2025 年相关合作未见公开报道。此外,小米供应链企业如大洋电机(风机)、海立股份(压缩机)、顺威股份(风叶)等仍通过外协厂商间接供货。
三、供应链调整与行业影响
- 自研自产的战略意义
小米自建工厂投产后,将实现从 **“代工贴牌” 到 “全链路自研”** 的转型。通过掌控核心零部件(如双缸补气增焓压缩机)、软件系统(AI 节能算法)和品控标准,小米可降低对代工厂的依赖,提升毛利率并加速技术迭代。
- 对传统厂商的冲击
小米空调凭借 “高性价比 + 智能生态” 策略,2025 年前八周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 73%,市占率升至 11%,逼近格力、美的。自建工厂投产后,小米可能进一步压缩传统厂商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
- 代工企业的转型压力
长虹美菱等代工厂需加速自有品牌建设,以应对小米订单减少的风险。例如,长虹美菱计划将产能转向商用空调和海外市场,并与小米在海外代工领域探索新合作。
四、用户选购建议
- 产品选择
- 2025 年下半年:武汉工厂投产的空调可能搭载自研技术(如 AI 节能算法、双循环系统诊断),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发布的新品。
- 现有型号:若购买 2025 年上半年上市的机型,仍可能为代工厂生产,可通过产品铭牌或客服确认具体生产信息。
- 供应链透明度
小米官网未直接披露代工厂信息,但部分型号(如米家中央空调 Pro)明确标注 “武汉生产”。消费者可通过产品型号后缀(如 “/N1A1”)或生产批号追溯产地。
总结
2025 年小米空调的生产呈现 **“自建工厂试产 + 代工厂补充”** 的双轨模式:
- 自建产能:武汉工厂于 11 月投产,主打高端机型,逐步实现自研自产。
- 代工合作:长虹美菱仍是主要代工厂,TCL、创维等合作规模缩减。
未来,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小米空调的供应链将更趋自主化,行业竞争格局也将进一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