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已明确由小米自建工厂主导,同时通过深度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高效制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生产基地:北京经开区工厂
- 一期工厂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于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主要负责首款车型小米 SU7 的生产。该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截至 2025 年 3 月,一期工厂已交付第 20 万辆小米汽车,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通过双班倒模式支撑每月超 2 万辆的交付量。
- 二期工厂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东侧,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6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该工厂主要用于生产第二款车型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 SUV),并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启动试生产,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二、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动力支持,其中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 车型,占电池采购量的 40%。
- 电驱动系统:汇川技术旗下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技术覆盖高性能动力需求。
- 智能驾驶:高通提供骁龙 8295 座舱芯片,禾赛科技供应激光雷达,光庭信息开发智能驾驶软件。
- 代工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 早期代工:2023 年 11 月,小米 SU7 曾短暂由北汽越野车代工生产,但随着自建工厂投产,代工模式已逐步退出。
- 武汉工厂规划:小米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新生产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形成产业集群。该项目仍在筹备中,预计 2025 年底官宣,2026 年投产。
三、产能布局与未来规划
- 南北双基地战略
北京工厂主要覆盖华北市场,武汉基地将辐射华中、华南及西部市场,形成 “南北互补” 的产能格局。武汉工厂若落地,预计初期利用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后期可能自建独立工厂。
- 2025 年产能目标
小米汽车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为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占比约 70%,YU7 占比 30%。北京一期工厂(15 万辆)和二期工厂(15 万辆)的产能叠加,加上武汉基地的部分补充,基本可满足需求。
四、技术整合与生态协同
小米汽车通过全栈自研 + 生态合作模式实现技术突破:
- 自动驾驶:自研 L4 级智能驾驶系统,搭载 “Xiaomi Pilot”,覆盖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智能座舱:基于澎湃 HyperOS 系统,支持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兼容苹果 CarPlay。
- 供应链管理:通过投资 62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如深动科技、禾赛科技),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掌控。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北京经开区的自建工厂,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提升产能至 30 万辆以上。供应链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等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但整车制造完全由小米自主完成。武汉基地的规划显示未来产能扩张潜力,但 2025 年仍以北京工厂为主。这种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模式,体现了小米对产品质量和产能的高度控制,也为其冲击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