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被骂

2025-04-25 17:50:15  阅读 6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被骂

2025 年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的核心矛盾,源于其激进的技术路线与用户安全诉求之间的错位。这一争议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智能驾驶系统的信任危机


  1. 技术缺陷的集中暴露
    小米 SU7 搭载的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多起事故中暴露出致命短板。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辆以 116km/h 高速行驶时,系统仅在碰撞前 2 秒检测到施工路障,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不足行业安全阈值的 70%。更严重的是,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存在识别盲区,而用户手册中相关免责条款被指 "隐藏在小字里"。这种 "宣传时强调 L2.9 级,实际是 L2++" 的模糊表述,直接导致用户对技术能力的误判。

  2. 人机共驾的逻辑悖论
    小米 SU7 的用户群体中,60% 为未婚青年,激进驾驶行为发生率是传统燃油车的 2.3 倍。当这些用户将 "2.78 秒破百" 的性能与 "零接管" 的宣传结合,形成 "技术万能" 的认知偏差时,系统的任何失误都会被放大。例如,吉林辽源侧翻事故中,车辆未开启智驾系统却被质疑安全气囊未及时弹出,反映出用户对硬件冗余设计的高期待。


二、电池安全与车身结构的争议


  1. 热管理系统的致命漏洞
    安徽事故中,SU7 碰撞后 5 分钟未自动断电,导致火势在 28 秒内吞噬驾驶舱。尽管小米强调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但事故车辆搭载的标准版车型未使用 "倒置电芯" 技术(该技术仅在高配版应用),电池包底部钢板厚度仅 1.8mm,低于行业主流的 2.5mm 标准。这与雷军发布会宣称的 "1050 项安全测试" 形成鲜明对比,引发 "参数造假" 的质疑。

  2. 车身刚性的设计妥协
    中保研测试显示,SU7 以 64km/h 通过偏置碰撞,但真实事故中 97km/h 的撞击导致车身严重变形。有工程师指出,小米为追求续航将车身轻量化做到极致,却在关键部位使用低强度钢材,这种 "性能优先于安全" 的设计理念,在高速碰撞场景下成为致命弱点。


三、危机公关与用户沟通的失当


  1. 响应速度与态度的双重失败
    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 48 小时未联系遇难者家属,反而在社交媒体与网友 "打嘴仗"。雷军的致歉声明虽在三天后发布,但被批 "比明星塌房反应还慢"。更严重的是,小米以 "未接触事故车辆" 为由拒绝公开 EDR 数据(汽车黑匣子),被指 "技术性处理关键片段"。

  2. 用户教育的严重缺失
    小米 SU7 的购车流程中,仅通过 APP 推送 30 分钟安全视频,且未强制观看。调查显示,68% 的车主对 AEB 功能的实际作用范围存在误解,46% 的女性用户坦言 "不知道智驾系统不能应对所有障碍物"。这种 "重营销轻教育" 的策略,使得用户在极端场景下缺乏必要的应急准备。


四、行业竞争与舆论博弈的推波助澜


  1. 董明珠的 "安全牌" 直击痛点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 2025 年 4 月股东大会上,以 "格力电车跑了十几年零火灾" 对比小米事故,尽管其表述存在选择性偏差(格力钛公交实际运营仅 8 年,且曾发生外部火源引发的集体烧毁事件),但 "烧死人" 的措辞精准刺痛公众神经。这种 "传统制造巨头 vs 互联网新势力" 的对抗叙事,迅速点燃舆论场。

  2. 新能源行业的信任危机共振
    2025 年新能源车火灾事故超 3000 起,小米事故率虽仅为行业平均值的 1.2 倍,但因其 "网红车" 属性被放大。更关键的是,小米 SU7 的用户群体中,68% 同时拥有格力家电,这种 "生态链渗透" 威胁到传统企业的利益,引发跨界竞争的舆论围剿。


五、破局路径与行业启示


  1. 技术透明化与用户教育
    小米需公开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参数(如感知距离、决策逻辑),建立 "安全冗余可视化" 界面,让用户实时了解系统工作状态。参考特斯拉的 "安全训练营" 模式,通过 VR 模拟事故场景强化风险认知。

  2. 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在智驾芯片、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领域加大自研投入,参考比亚迪 "刀片电池" 的垂直整合模式,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建立 "供应链白名单",对关键零部件实施动态风险评估。

  3. 售后服务的体系化升级
    三年内实现全国地级市 100% 服务网点覆盖,推出 "24 小时应急响应" 机制,事故后 48 小时内提供代步车。开放电池健康度查询功能,通过 APP 实时推送状态报告。


这场危机本质是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马路的必经阵痛。当车企用 "期货功能" 收割市场,用 "免责条款" 规避风险,消费者便成了技术迭代的 "小白鼠"。小米的教训警示行业:唯有将用户安全置于流量之上,将技术敬畏置于营销话术之前,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驶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小米汽车被骂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45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