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智驾系统(Xiaomi HAD)在技术布局和功能覆盖上展现出显著的突破,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安全信任的双重挑战。以下是基于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的综合分析:
一、技术能力: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的落地
小米在 2025 年 2 月正式推出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实现了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复杂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支持原地启动智驾、无图通行和用户驾驶数据训练等核心功能。硬件方面,小米 SU7 Ultra 等车型搭载了12 颗摄像头(含 3 颗 4D 毫米波雷达)+ 1550nm 激光雷达的感知矩阵,配合自研的赤兔 N1 神经拟态芯片,实现了 0.8ms 级决策延迟,在城市道路的变道决策成功率达 99.3%,鬼探头识别准确率突破 98.7%。
从功能体验来看,Xiaomi HAD 在高速 NOA(导航辅助驾驶)中表现稳健,能够智能预判并规划最佳路径,急加速和急刹车频率显著降低。但在复杂城市场景下,其表现仍落后于头部玩家 —— 例如,搜狐网 2025 年 4 月的智驾方案总榜显示,小米在城区 NOA 测试中以 83.30 分排名第五,落后于小鹏(100.95 分)、华为(99.24 分)等品牌。这一差距主要源于算法迭代速度和场景覆盖广度,例如小米在广州的第三方横评中,对 “电鸡围城” 等极端路况的处理仍显保守。
二、市场与政策:竞争加剧与监管收紧
(一)市场格局
- 头部竞争:华为 ADS 2.0、小鹏 XNGP 等已实现无图城市 NOA 的全域覆盖,而小米的城区智驾仍依赖高精地图,仅在部分城市开放。例如,华为问界 M9 通过 GOD 网络可识别锥桶、水马等异形障碍物,而小米 SU7 标准版因未配备激光雷达,AEB 功能仅支持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
- 价格下探:小米通过硬件下沉策略,将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 25 万元级车型(如 SU7 标准版),但成本压缩导致基础版车型在障碍物识别能力上存在短板。相比之下,零跑 B10 等竞品已将激光雷达下探至 10 万元级,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二)政策环境
- 法规突破:北京市自 2025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 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小米若能通过安全评估,其端到端智驾功能有望在特定区域获得合法上路资质。
- 监管收紧:工信部在 2025 年 4 月明确要求车企规范智驾宣传,禁止使用 “L2+”“准 L3” 等模糊表述,并加强 OTA 升级管理。小米此前因 SU7 事故暴露的 “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 的认知偏差,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合规审查。
三、安全争议与用户信任
(一)事故影响
- 高速爆燃事件: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在高速 NOA 模式下因未及时识别施工障碍物导致碰撞爆燃,造成 3 人死亡。事故暴露出智驾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响应不足,以及硬件冗余(如电池安全设计)的缺陷。
- 用户投诉:部分用户反馈小米智驾存在 “幽灵刹车”“泊车撞墙” 等问题,售后解释称基础版车型因未配备激光雷达导致障碍物识别能力受限,引发 “低配车型安全性打折” 的争议。
(二)改进措施
- 技术迭代: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优化算法,例如引入端到端大模型提升拟人化驾驶能力,并加强对异形障碍物的识别。
- 硬件升级:2025 款 SU7 Ultra 已搭载四电机驱动 + 全主动悬架,通过线控转向和刹车系统提升操控精度,理论上可降低智驾系统的执行延迟。
- 安全认证:小米正在推进 L3 级自动驾驶的安全评估,计划通过冗余设计(如双芯片、双电源)满足法规要求。
四、未来挑战与行业趋势
(一)核心挑战
- 算法迭代压力:小鹏、华为等头部企业已建立 “影子模式” 持续收集用户数据优化算法,而小米的用户驾驶数据训练机制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 成本与体验平衡: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的成本占比超过智驾系统总成本的 40%,小米需在 “技术普惠” 与 “盈利压力” 之间找到平衡点。
- 政策合规风险:L3 级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仍不明确,小米需在法规框架内完善保险、数据安全等配套体系。
(二)行业趋势
- 智驾平权:2025 年激光雷达渗透率预计达 35%,智驾功能从高端向主流市场加速下沉。小米若能在 20 万元级市场实现 “硬件堆料 + 软件迭代” 的组合拳,有望抢占市场份额。
- 车路协同:北京市已启动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小米若能接入 V2X 车路协同网络,可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智驾可靠性。
- 舱驾融合:高通等企业推出的舱驾一体芯片(如骁龙 8775)可降低硬件成本,小米或通过生态整合(如澎湃 OS 与智驾系统联动)提升用户体验。
五、用户决策建议
(一)适用场景
- 推荐选择:追求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和小米生态联动的用户,适合在高速和结构化道路使用智驾功能。
- 谨慎选择:对城区复杂路况依赖度高、对安全性要求苛刻的用户,建议优先考虑华为、小鹏等头部品牌。
(二)使用建议
- 功能边界认知:明确 Xiaomi HAD 为 L2 级辅助驾驶,需全程监控驾驶环境,避免 “脱手脱眼” 操作。
- 硬件版本选择:优先选择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如 SU7 Ultra),以提升障碍物识别能力。
- 关注 OTA 升级:定期更新系统,获取算法优化和新功能(如城市 NOA 扩展)。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智驾系统在硬件配置和场景覆盖上已跻身第二梯队,但其软件成熟度和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仍需提升。面对华为、小鹏等头部企业的竞争,以及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小米需在技术迭代、安全合规和用户信任重建上持续发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智驾是性价比之选,但需理性评估其功能边界与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