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特斯拉与小米 SU7 Ultra 的竞争格局已逐渐清晰,两者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和用户群体上呈现显著差异。以下从核心产品力、市场策略及用户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产品力对比
1. 性能与操控:赛道基因 vs 成熟调校
- 小米 SU7 Ultra:
作为性能旗舰,其赛道级配置直接拉满:三电机系统提供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标配碳陶刹车(100-0km/h 刹车距离 32.1 米)、半热熔轮胎及漂移模式,浙赛圈速 1 分 45 秒,远超特斯拉 Model 3P 的 1 分 52 秒。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0 分钟补能 300km,配合 CLTC 720km 续航(性能模式),长途出行可减少 1 次充电停留。
- 特斯拉 Model 3P:
双电机峰值功率 393kW,零百加速 3.3 秒,极速 261km/h,动力上限低于小米。基础版刹车性能较弱(100-0km/h 刹车距离 35.6 米),需额外选装碳陶刹车(+4 万元)才能接近小米水平。续航方面,CLTC 623km 表显扎实,但补能效率落后于小米的 800V 平台。
2. 智能化与本土化:生态融合 vs 技术储备
- 小米 SU7 Ultra:
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车 - 家 - 办公场景 “无感充电”,语音指令兼容方言,城市 NOA 变道成功率 92%,代客泊车可记忆 100 个停车场。车机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无缝接入小米智能设备(控家电、查快递等),本土化体验碾压特斯拉。
- 特斯拉 Model 3P:
FSD 功能在国内仍受限(仅开放车道保持、自动变道),本土化导航和语音交互较弱,娱乐系统支持 Steam 游戏但 App 适配不足。硬件层面,HW4.0 算力(144TOPS)远低于小米的双 Orin X(508TOPS),激光雷达缺失导致复杂路况处理能力有限。
3. 续航与补能:长续航 + 超快充 vs 超充网络优势
- 小米 SU7 Ultra:
93.7kWh 电池 CLTC 续航 630km(性能模式),日常通勤可切换长续航模式达 800km。800V 高压平台适配 2025 年主流超充桩,10 分钟补能 300km,结合米家生态的 “无感充电”,城市与长途场景均表现优异。
- 特斯拉 Model 3P:
100kWh 电池 CLTC 续航 672km,但实际长途需更频繁补能。V3 超充 15 分钟补能 250km,国内超充站超 2500 个,覆盖优势明显,但高压平台技术落后小米一代。
二、市场策略与用户定位
1. 价格与配置:极致堆料 vs 品牌溢价
- 小米 SU7 Ultra:
顶配 35.8 万元(含竞速套装),一步到位无需选装;若 Model 3P 达到同等性能需额外投入 8 万元,总成本升至 41.6 万元,性价比劣势显著。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主打超跑性能平替,对标 Model S Plaid 但价格仅其一半。
- 特斯拉 Model 3P:
基础版 33.6 万元,品牌溢价显著,但赛道性能需选装包提升,长期使用成本(如 FSD 选装 6.4 万元)较高。Model S Plaid 版与小米 SU7 Ultra 纽北版同价(81.49 万元),但动力、续航、智能化全面落后。
2. 用户画像:科技玩家 vs 品牌忠诚者
- 小米 SU7 Ultra:
目标用户为追求极致性能与性价比的硬核玩家、科技尝鲜者,35 岁以下车主占比 68%,科技从业者主导,跨圈层购买(42% 首次购车,19% 从 BBA 转投)。其赛道性能、本土化智能生态及米家联动对年轻群体吸引力强。
- 特斯拉 Model 3P:
吸引注重国际品牌认可度、依赖超充便利性的长途通勤用户,品牌保值率(3 年约 70%)高于小米(65%),但 FSD 选装包不随车贬值,长期性价比存疑。
三、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1. 电池与制造:4680 电池量产 vs 800V 平台成熟
- 特斯拉:
2025 年全面量产 4680 电池,采用干电极技术,成本降至$70/kWh(行业平均$120/kWh),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支持 10 分钟快充至 80%。但系统能量密度(244Wh/kg)仍落后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280Wh/kg)。
- 小米:
全域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800V 超快充,电池防护采用 “防弹涂层” 技术,通过中汽研 NESTA 极端场景测试(凹坑刮底、70km/h 碰撞后涉水),安全性领先。CLTC 续航 720km(性能模式)结合超快充,补能效率行业领先。
2. 自动驾驶:FSD 本土化进程 vs 激光雷达融合方案
- 特斯拉:
FSD 在中国仍受限,2025 年 3 月推出限时免费体验(HW4.0 车型),但功能仅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城市 NOA 未开放 “车位到车位” 全场景。数据本地化不足,对中国特色路况(如非机动车混行)适应性较弱。
- 小米:
搭载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算力 508TOPS,城市 NOA 已覆盖全国大部分道路,夜间暴雨识别准确率达 77%。用户实测高速 NOA 接管率低至 1 次 / 50km,自动泊车成功率 97%。
四、用户价值与决策建议
1. 小米 SU7 Ultra:性能与智能的极致平衡
- 推荐场景:
- 赛道体验、山路驾驶等高性能需求。
- 依赖本土化智能生态(语音、导航、智驾)。
- 希望减少充电频次(800V 超快充 + 长续航)。
- 注意事项:
- 高速风噪明显(120km/h 达 68 分贝),后排空间局促(身高 175cm 实测仅 2 拳)。
- 北方严寒地区续航衰减达 32%(实验室数据)。
2. 特斯拉 Model 3P:品牌与补能的双重保障
- 推荐场景:
- 高频使用超充网络(尤其三四线城市)。
- 押注 FSD 未来全面开放(尽管国内落地时间不确定)。
- 偏好极简设计与品牌溢价。
- 注意事项:
- 赛道性能需高额选装,长期使用成本高。
- 本土化体验薄弱,智能驾驶功能受限。
五、总结
2025 年的电动车市场,小米 SU7 Ultra 以 “性能顶配、本土化碾压、补能效率” 三大杀器,成为 35 万级性价比之王;特斯拉 Model 3P 则需依靠品牌光环与超充网络留住用户。若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体验,小米 SU7 Ultra 是更优解;若重视品牌认可度与补能便利性,特斯拉仍是稳妥选择。两者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力的较量,更是技术路线(超充网络 vs 高压平台)与生态策略(封闭系统 vs 开放互联)的博弈,或将重塑智能电动车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