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集团已建立起覆盖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三大领域的自有工厂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生产网络。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核心自有工厂布局
-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作为小米造车战略的核心基地,北京亦庄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3 年 6 月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54 辆,通过产线优化实现产能提升。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年中竣工,总占地面积达 105 公顷,年产能规划提升至 35 万辆。工厂采用 91% 的自动化率,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并配备电池车间、压铸车间等完整产业链环节。
-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
小米首座自有大规模手机工厂,2024 年 2 月投产,年产能超 1000 万台旗舰手机,主要生产小米 14 系列、小米 15 Ultra 等高端机型。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组测包装备 96.8% 自研,软件 100% 自主开发,日均产量达 3 万台。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首个自建工厂,2024 年 11 月开工,2025 年 11 月投产,聚焦空调品类,规划六大核心分厂,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生产。工厂采用绿色制造理念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预计 2026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能将支撑小米 AIoT 设备连接数突破 9 亿台的目标。
二、海外工厂与本地化生产
- 印度市场
小米自 2015 年起在印度开展本地化生产,现有工厂包括:
- 安德拉邦工厂:与富士康合作,年产能提升至每秒生产一部手机,95% 的印度销售机型实现本土制造。
- 新德里工厂:2025 年新增生产线,主要生产 Redmi Note 系列及中低端机型,进一步降低关税成本。
- 东南亚布局
- 印尼:2017 年实现手机 100% 本土化生产,2025 年计划升级巴淡岛工厂,并筹备 2026 年建设 KD 工厂(散件组装),以规避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关税。
- 泰国:泰国总理佩通坦多次邀请小米设立汽车工厂,利用当地完善的电动车供应链辐射东南亚市场,但 2025 年尚未有正式投产计划。
- 墨西哥工厂规划
为进入北美市场,小米计划 2026 年在墨西哥建立 KD 工厂,主要生产出口至美国的汽车及智能设备,享受区域贸易协定关税优惠。
三、生态链与代工合作
尽管小米持续扩大自有产能,但仍与代工厂保持深度合作:
- 手机代工:富士康、英华达等企业承担中低端机型生产,如 Redmi A 系列、POCO 品牌。
- 汽车零部件:宁德时代供应电池,联电提供电驱系统,麦格纳参与 SU7 车身制造。
- 生态链产品:紫米(ZMI)生产充电器,华米科技代工智能手表,云米科技负责智能家居设备。
四、技术投入与产能目标
- 研发与生产融合
北京昌平工厂与亦庄汽车工厂形成 “研发 + 量产” 协同,例如小米 15 Ultra 的关键生产验证在昌平工厂完成。武汉家电工厂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实验室,推动 AIoT 技术研发。
- 2025 年产能目标
- 汽车:全年交付 35 万辆,北京工厂双班满产,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 / 年。
- 手机:昌平工厂贡献千万级产能,全球出货量目标 1.8 亿台,高端机型占比提升至 25%。
- 家电:武汉工厂投产后,空调年产能预计达 500 万台,推动小米大家电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
五、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小米的自有工厂布局不仅支撑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还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
- 成本控制:自有工厂降低代工依赖,汽车业务毛利率从 2024 年 Q3 的 12% 提升至 Q4 的 20.4%。
- 供应链安全: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波动背景下,自建产能保障了关键产品(如 SU7)的交付稳定性。
- 技术输出:小米向代工厂输出智能工厂系统,推动行业整体数字化升级。
综上,2025 年的小米已从 “轻资产” 模式转向 “自有产能 + 全球代工” 的混合生产体系,工厂分布覆盖中国、印度、东南亚,并向北美延伸,为其全球化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