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零部件

2025-04-27 07:15:15  阅读 30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零部件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零部件供应链已形成多元化布局,涵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领域,并通过自研与合作结合的方式提升技术竞争力。以下是关键零部件的详细解析:

一、电池与动力系统


  1. 电芯供应商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Pro/Max 版提供三元锂电池(101kWh),支持 CLTC 续航 700 公里,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用于 SU7 标准版,与宁德时代形成双供应商策略。
    • 其他合作方:珠海冠宇、蜂巢能源、赣锋锂电参与电池组件及技术创新,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2. 热管理与充电技术

    • 三花智控:提供冷却液壶及热管理组件,确保电池与电机的热平衡。
    • 800V 高压平台:SU7 Ultra 搭载 800V 系统,快充功率达 480kW,10%-80% 充电仅需 0.18 小时。
    • 自适应充电专利:通过电驱系统自动适配充电桩电压,支持升压 / 降压模式,提升充电兼容性。


二、电机与电控系统


  1. 驱动电机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电机(800V 平台,275kW),应用于 SU7 标准版;同时供应前置电机(288kW)用于 SU7 Ultra。
    • 小米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采用 960MPa 超高强度硅钢,后驱版本功率达 850kW,助力 SU7 Ultra 实现 1.98 秒零百加速。
    • 方正电机:为小米 SU7 提供电机,并参与电控系统联合调试,覆盖 10 万台订单。

  2. 电控与 SiC 技术

    • 汇川联合动力:供应 SiC 电驱系统,主驱 SiC MOSFET 芯片由英飞凌提供(代理方雅创电子)。
    • 富特科技:提供车载电源 SiC 芯片,致瞻科技供应空调压缩机控制器 SiC 芯片。


三、智能驾驶与芯片


  1. 自动驾驶系统

    •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SU7 Ultra 出厂即搭载,支持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包含 18 项新功能及用户数据训练。
    • 英伟达 Orin-X 芯片:双芯片算力达 508 TOPS,支持高阶智驾。
    • 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 “魔方”,加速算法迭代。

  2. 车规级芯片

    • 中微半导:供应车身控制模块(BCM)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 32 位 MCU,单车价值约 200 元,2025 年供货量预计 500 万颗。
    • 高通骁龙 8295:用于智能座舱,支持 3K 中控屏及多模态交互。
    • 芯驰科技 E3650:区域控制器芯片,支持高集成度电子电气架构,2025 年量产。
    • 自研 “玄戒” 芯片:传闻 2025 年发布,可能搭载于 SUV 车型 YU7,聚焦智能座舱 AP 功能。


四、底盘与车身技术


  1. 轻量化材料

    • 压铸镁合金:小米申请高强耐热镁合金专利,用于结构件以降低车身重量,提升续航与操控。
    • 碳纤维部件:SU7 Ultra 采用碳纤维前唇、尾翼等,进一步优化风阻(Cd 值未公开)。

  2. 悬架与安全

    • 悬架控制臂:专利设计可在侧向冲击时诱导局部变形,减少对其他部件的影响。
    • 空气悬架:SU7 Ultra 标配双腔空气悬架,支持软硬 / 高低调节,提升舒适性与操控性。


五、内饰与智能座舱


  1. 核心供应商

    • 华域汽车:供应内饰件、传动轴、制动卡钳等,覆盖座椅、仪表盘等模块。
    • 蓝思科技:提供智能座舱屏幕及结构件,支持 3K 分辨率与触控交互。
    • 德赛西威:独家供应 16.1 英寸 OLED 中控屏及芯片模组。

  2. 人机交互

    • Xiaomi HyperOS: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跨设备联动及 OTA 升级。
    • HUD 抬头显示:7.1 英寸 AR-HUD,显示导航、车速等信息,提升驾驶安全性。


六、充电网络与服务


  1. 补能布局

    • 公用桩合作:与 13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超 102 万充电桩(含 80 万直流快充),覆盖 365 个城市及 88.1% 高速服务区。
    • 家庭充电:支持 480kW 家用充电桩选装,兼容 V2L/V2V 对外放电功能。

  2. 用户权益

    • 免费充电:部分车型提供每年一定额度的免费公共充电权益,降低使用成本。


七、未来技术方向


  1. 自研芯片:计划推出 “玄戒” SoC,强化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性能,2025 年或率先应用于 YU7 车型。
  2. 固态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目标 2026 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 以上。
  3. 车路协同:参与工信部跨区域自动驾驶测试,推动 L3 级功能落地,2026 年计划量产城市 NOA。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头部供应商” 策略,在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领域构建了多元化供应链。2025 年车型(如 SU7 Ultra)已实现 800V 高压平台、自研 V8s 电机、端到端智驾等技术突破,同时通过镁合金轻量化、SiC 电控等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未来,随着自研芯片和固态电池的推进,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小米汽车零部件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51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