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小米集团的关系已从初期的战略布局深化为深度协同的业务生态,两者在股权结构、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拓展等维度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以下从六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
一、股权与战略定位:全资控股与核心业务双轮驱动
- 股权结构: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0% 持股。雷军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兼 CEO,同时担任小米汽车法定代表人,直接主导汽车业务的战略决策。这种股权结构确保了小米汽车在集团内部的战略优先级,能够优先获得资源支持。
- 战略地位:小米汽车被定位为小米集团 “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雷军在 2024 年财报电话会中明确表示,汽车业务将与手机、AIoT 构成 “三驾马车”,目标是到 2027 年实现汽车业务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 30% 以上。这一战略定位体现在资源分配上: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占集团总研发费用的 41%,2025 年进一步增至 300 亿元,重点布局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
二、技术协同:生态整合与专利壁垒
- 技术共享:小米汽车深度复用集团在 AI、物联网、快充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例如,小米澎湃 OS 系统已实现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支持 128 项功能无感流转;SU7 搭载的小米汽车大模型基于 10 万亿参数训练,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92%,语音交互响应速度 0.8 秒,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 专利布局: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申请专利超 2000 项,覆盖自动驾驶、电池技术、智能座舱等领域。其中,SU7 Ultra 的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 / 分钟,是全球最高转速的量产电机之一,采用创新散热设计和材料优化,功率密度达 6.78kW/kg。
- 研发协同:小米集团旗下松果电子(芯片)、神策数据(大数据)等子公司为汽车业务提供底层技术支持。例如,小米 SU7 Ultra 的碳化硅高压平台由松果电子参与设计,充电效率提升 30%。
三、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与风险对冲
- 供应链整合:小米汽车共享集团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资源,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例如,SU7 采用宁德时代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电池包厚度仅 120mm,集成效率达 77.8%,低温续航衰减减少 30%。同时,小米汽车通过自研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池成本降低 12%。
- 产能规划: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台,二期扩建工程将于 2025 年底完工,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台。供应链本土化率达 63%,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 40%,有效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 风险应对:面对欧盟加征关税(最高 46.3%),小米汽车计划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削减成本。同时,在墨西哥、越南布局非高端车型生产,规避美国关税影响。
四、市场拓展:国内渗透与海外布局
- 国内市场: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交付 7.56 万辆,完成全年 35 万辆目标的 21.61%,位列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销售网络覆盖中国 65 城,拥有 235 家门店和 127 家服务网点,服务覆盖 75 城。
- 海外战略: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正式出海,目前已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启动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性能调校工作。在欧洲市场,小米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首批门店将与当地电子产品零售商 MediaMarkt 合作,同时评估 “授权维修点认证体系”,目标 3 年内覆盖 80% 主要城市。
五、财务影响:短期投入与长期盈利预期
- 收入贡献:2024 年小米汽车收入 328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8.96%,毛利率 18.5%,高于蔚来(15.3%)、小鹏(12.7%)。若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汽车业务利润贡献将从 2024 年的 12 亿元增至 65 亿元。
- 成本压力:2024 年小米汽车调整后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投入和工厂建设。SU7 Ultra 制造成本约 46 万至 55 万元,起售价 52.99 万元,接近成本线,依赖高配版本和选装件提升利润空间。
- 融资支持:2025 年 3 月,小米通过 “闪电配股” 募资 425 亿港元,主要用于汽车业务扩张和 AI 研发,雷军持股比例微降至 23.4%,但仍保持绝对控制权。
六、挑战与风险
- 售后服务网络不足:上海、湖北等地用户反馈售后网点少,预约困难,部分维修需跨城处理,影响用户体验。小米计划 2025 年将服务网点增至 300 家,但短期内仍需优化。
- 质量与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和辅助驾驶系统的质疑,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已导致股价单日跌超 5%。
- 国际竞争加剧: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高 46.3%),小米汽车需通过本地化生产(如波兰 KD 工厂)和技术授权(已向 8 家国际车企输出 CTB 电池技术)应对。
总结:生态协同与战略纵深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已成为小米集团 “人车家全生态” 的核心枢纽,通过技术复用、供应链整合和全球化布局,逐步从 “造车新势力” 向 “科技生态车企” 转型。尽管面临售后服务、成本控制和国际竞争等挑战,但小米集团的资源支持(如 425 亿港元融资)、技术储备(如 V8s 电机、全栈智驾)和市场渗透(国内销量领先)为其提供了战略纵深。未来,随着 SU5(15-20 万级)和 SU9(百万级旗舰)的推出,以及 2027 年海外市场的正式启动,小米汽车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地位,成为小米集团下一个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