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 SU7 紧急制动系统的表现,结合最新的事故案例、技术配置和用户反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事故暴露的核心问题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高速以 116km/h 行驶时,因施工改道路障未被系统识别,最终以 97km/h 速度撞击水泥护栏,导致 3 人遇难。这起事故揭示了紧急制动系统(AEB)的局限性:
- 障碍物识别范围受限:标准版车型的 AEB 功能仅支持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对施工路障(如锥桶、水马)等非标障碍物不响应。事故中,系统在距离障碍物约 200 米处发出预警,但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仅 2 秒,而人类平均接管需 2.3 秒,导致 “系统甩锅,人接不住”。
-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低照度环境下识别能力下降。事故发生在夜间,施工路障可能被误判为 “背景” 而非危险,导致预警延迟。
- 制动策略与用户操作冲突:驾驶员接管后,NOA 功能退出,系统不再主动减速。此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开度仅 31%-38%,制动力不足,且方向盘操作慌乱(先左转 22 度,后右转 1 度),进一步加剧了碰撞风险。
二、技术配置与性能表现
- 硬件差异:
-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 + 毫米波雷达方案,无激光雷达,夜间对不规则障碍物识别上限约 100km/h。电池供应商为弗迪(磷酸铁锂),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碰撞后电池爆燃风险较高。
- Max 版:计划 2025 年 Q3 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版本,采用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融合方案,提升夜间复杂场景识别能力。电池为宁德时代三元锂,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碰撞后高温气体向下排出,降低座舱侵入风险。
- 官方测试数据:
- 发布会上展示的 AEB 功能可在 135km/h 高速下刹停静止故障车,但实际事故中系统未触发,可能因测试环境与真实道路条件差异(如夜间、非标障碍物)。
- 中保研 2024 年测试显示,小米 SU7 在被动安全(如车身结构、气囊保护)方面表现优异,但未涉及 AEB 主动安全的具体评分。
三、用户反馈与市场争议
- 误触发问题:有车主反映,在无障碍物时车辆突然触发紧急制动,导致后车追尾风险。客服回应称将通过软件更新优化。
- 信任危机:事故后,公众对小米智驾系统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认为其宣传(如 “施工避让” 功能)与实际表现存在差距。部分用户指出,小米可能过度强调高配车型(Max 版)的技术亮点,导致标准版用户对功能边界认知不足。
- 召回与改进:2025 年 1 月,小米因自动泊车系统故障召回 3.09 万辆标准版车型,但紧急制动问题未直接涉及召回。官方表示将通过 OTA 升级优化算法,并计划推出激光雷达版本以提升识别能力。
四、行业对比与技术趋势
- 竞品表现:
- 华为问界 M9、极氪 007 等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夜间可探测 200 米外障碍物,雨雾天气下探测距离仍达 150 米,优于小米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
- 特斯拉 FSD 通过影子模式积累数据优化算法,但同样存在对非标障碍物识别不足的问题。
- 技术升级方向:
- 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 + 视觉 + 毫米波雷达的方案成为主流,可提升复杂场景识别精度。
- 车云协同:通过云端数据实时更新算法,缩短系统对新场景的学习周期。
- 冗余设计:如双 12V 供电系统、机械应急拉手等,确保碰撞后车门解锁功能可用。
五、官方回应与未来改进
小米在事故后发布声明,强调 “AEB 功能与行业同配置车型一致,不响应非标障碍物”,并承诺:
- 算法优化:通过 OTA 升级提升夜间低照度环境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
- 硬件迭代:2025 年 Q3 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Max 版,强化复杂场景感知。
- 用户教育:加强对智驾功能边界的宣传,提示用户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 安全冗余:标准版计划增加机械应急拉手,提升碰撞后车门解锁可靠性。
总结
小米 SU7 的紧急制动系统在标准版车型中存在技术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非标障碍物识别不足、纯视觉方案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尽管官方通过硬件升级(如激光雷达)和软件优化逐步改进,但事故暴露的用户信任危机和行业技术竞争仍需持续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 SU7 时需注意版本差异,并谨慎使用智驾功能,尤其是在夜间或施工路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