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信息,小米 SU7 的生产模式已从早期的代工合作逐步转向以自有工厂为主导的自主生产体系。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有工厂主导生产,产能快速扩张
小米汽车位于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是当前 SU7 的核心生产基地。该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于 2023 年竣工,二期预计在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两期工厂总年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覆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并具备一体化压铸后地板、CTB 电池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生产能力。
目前,小米 SU7 的产能正在加速爬坡。2025 年 Q1 月产能约 1.2-1.5 万辆,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如武汉零部件项目落地),全年交付目标已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下线超 24 万辆,未交付订单仍有 18 万辆,按当前交付速度需半年消化。
二、早期代工合作的演变
小米 SU7 最初由北汽蓝谷代工生产,这一信息在 2023 年工信部申报文件中明确体现,生产厂商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随着小米自有工厂的投产,代工合作逐渐弱化。北汽蓝谷与小米的合作重心转向电池供应链,例如 2024 年 5 月双方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在北京亦庄建设电芯工厂,保障动力电池供应。
三、供应链深度整合
小米 SU7 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呈现 “自主 + 合作” 模式:
- 电池:标准版车型搭载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Pro 版和 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封装环节由小米自主完成。
- 电机与电控:后驱车型电机由汇川技术供应,四驱版采用自研超级电机 V6s,碳化硅高压系统实现 871V 平台。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与澎湃 OS 深度整合,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四、产能布局的战略意义
小米自有工厂的投产不仅解决了产能瓶颈,还带来以下优势: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泰坦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减少 840 个焊点,车身减重 17%,生产成本降低约 12%。
- 质量管控:每辆 SU7 需通过 2.5 公里、18 种路况的整车测试跑道,确保出厂品质。
- 技术保密:避免早期供应商指控的 “技术外流代工” 问题,核心安全部件(如电芯倒置技术)由自有产线生产。
五、未来产能规划
小米计划将北京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并在武汉、上海等地布局新生产基地。2025 年 6 月投产的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 SU7 改款及首款 SUV 车型 YU7,进一步提升产能弹性。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的生产已形成以北京自有工厂为核心、供应链深度整合的体系,早期代工合作逐步退出。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产能释放(年产能 30 万辆),还强化了技术自主性和成本竞争力。未来随着更多工厂投产,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电动车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