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 SU7 的底盘升降功能根据车型版本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技术配置与实际表现如下:
一、标准版与 MAX 版底盘配置
- 标准版(后驱智驾版)
未配备空气悬挂系统,底盘高度固定为 130mm 左右。前悬架采用双叉臂式独立结构,后悬架为五连杆式独立设计,注重日常驾驶的平衡性与经济性,适合城市通勤场景。
- MAX 版(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版)
标配空气悬挂系统,支持 **-20mm 至 + 30mm 的调节范围 **(标准状态离地间隙 134mm,最低 114mm,最高 164mm)。通过智能算法可根据车速、路况自动调整高度,例如高速行驶时降低车身以减少风阻,复杂路况下升高提升通过性。该系统响应速度较快,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兼顾舒适性与操控稳定性。
二、Ultra 版的赛道级底盘技术
- 标配闭式双腔空气弹簧
Ultra 版搭载闭式双腔空气弹簧系统,支持4 挡高度调节(低、较低、标准、较高),从 “低” 到 “较高” 的总调节行程达 50mm。
- 赛道模式:底盘降至最低,配合双腔空悬的 “硬核模式”,过弯侧倾减少 60%,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实测中弯道表现优于改装绞牙避震的燃油车。
- 日常场景:可手动或通过语音指令将高度调至 “较高” 模式,轻松应对马路牙子、减速带等场景,避免托底风险。
- 选配绞牙减振器套装
提供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振器作为选装,支持**±30mm 的高度调节**和 10 段阻尼可调。前弹簧刚度达 300N/mm(是 Max 版空气弹簧的 5 倍),最大阻尼力 9000N,专为赛道驾驶优化,可实现无限接近赛车的操控体验。
- 智能联动与预瞄功能
空气弹簧高度默认根据驾驶模式自适应调节:经济 / 标准模式为 “标准” 高度,运动模式为 “较低”,赛道模式为 “低”。此外,系统可结合道路预瞄数据提前调整悬架状态,例如进入隧道时自动降低车身,或在检测到前方坑洼时主动抬升。
三、技术对比与用户体验
- 调节速度与舒适性
Ultra 版的闭式双腔空悬调节速度比传统开放式空簧提升 100%,0.1 秒内即可完成模式切换,且运行噪音降低 7dB。日常驾驶中,碾过井盖等颠簸时,座椅几乎无感;赛道模式下贴地性极强,过弯稳定性媲美保时捷 Taycan。
- 与全主动悬架的差异
小米预研的全主动悬架技术(调节幅度 140mm,响应速度为空气弹簧的 100 倍)尚未应用于 2025 款量产车型。目前 Ultra 版仍以闭式双腔空簧为主,全主动悬架可能在后续版本中推出。
- 用户实际反馈
车主实测显示,Ultra 版空悬在街道模式下可过滤细碎颠簸,达到 “魔毯悬架” 效果;赛道模式下贴地性与支撑性突出,100km/h-0 制动距离仅 25m(纽北限量版),远超标准版的 30.8m。
四、选购建议
- 城市通勤用户:标准版或 MAX 版的固定 / 基础空悬已能满足需求,性价比更高。
- 性能爱好者:Ultra 版的闭式双腔空悬 + 可选绞牙减振器是赛道与日常兼顾的最佳选择,尤其适合追求极致操控的用户。
- 未来技术尝鲜者:可关注小米后续车型是否搭载全主动悬架,其 140mm 调节幅度和 “零颠簸” 体验将进一步提升驾驶品质。
总体而言,2025 年小米 SU7 的底盘升降功能通过差异化配置覆盖了从家用到赛道的多场景需求,Ultra 版凭借先进的空气弹簧技术与智能联动能力,成为 50 万级纯电轿车中的操控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