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5 年的最新数据来看,小米 SU7 与沃尔沃在安全性能上呈现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差异化竞争格局。以下从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智能化、实际表现四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一、被动安全:车身结构与碰撞测试
小米 SU7 的创新突破
- 材料与结构设计
小米 SU7 采用钢铝混合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并应用最高强度 2000MPa 的热成型钢。其前舱吸能区设计在 56km/h 追尾 40 吨卡车测试中保持 A 柱完整,成为首款通过该测试的国产车。在 2025 年 C-NCAP 测试中,SU7 以 93.5% 的综合得分率获得五星评价,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 事故实战表现
多起真实事故印证其车身刚性:上海某主干道侧面撞击事故中,SU7 前舱盖严重变形但 A 柱未弯折,车门可正常开启,车内 3 人仅轻微擦伤;河南坠崖事故中车辆翻滚 20 多米后,4 名乘员仅轻伤。不过,2025 年 3 月江苏淮安的断轴事件暴露了底盘调校短板,70km/h 超速通过坑洼路面导致右后悬架断裂,引发对材料强度的质疑。
沃尔沃的安全基因
- 传统技术积淀
沃尔沃 2025 款 XC90 延续 “硼钢笼式车身” 设计,采用三路三区、六横六卸力结构,SPOC 滑移设计可在碰撞时主动切断车轮连接以保护座舱。其 2.4 米一体硼钢车顶纵梁能承受 3 倍车重压力,环抱式机舱上边梁通过滑移卸力减少乘员舱变形。在欧洲传统碰撞测试中,沃尔沃车型长期保持五星评级,例如 S90 在 ENCAP 测试中 A 柱无变形,侧面碰撞保护优异。
- 事故场景应对
沃尔沃标志性的 “丢轮保命” 设计在上海碰撞事故中得到验证:侧面撞击导致后轮脱落,但车身框架和乘员舱保持完整。不过,2025 年 3 月四川乐山展厅事故中,小鹏试驾车失控撞入沃尔沃 XC60 展车,虽无人员伤亡,但前脸损毁严重,凸显静态展车防护能力的局限性。
二、主动安全:智能系统与功能覆盖
小米 SU7 的技术激进
- 智能安全体系
SU7 搭载激光雷达与 800V 高压平台,可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并预判风险。其 AEB 主动紧急制动功能在 135km/h 高速测试中成功刹停静止车辆,但实际事故中因无法识别锥桶、水马等非标准障碍物,导致 3 人死亡的悲剧。此外,2025 年 1 月因自动泊车功能软件漏洞召回 30931 台车辆,暴露了智能系统的初期稳定性问题。
- 功能边界争议
小米 SU7 的 NOA 系统在高速事故中仅留 2 秒接管窗口,低于行业建议的 10 秒安全阈值。尽管官方宣称 “高阶智驾”,但 L2 级系统本质仍为辅助驾驶,用户过度依赖导致应急能力退化的问题凸显。
沃尔沃的保守策略
- 全系标配基础功能
2025 款 XC90 全系标配盲点监测、车道保持、自动刹车等 City Safety 系统,无需选装。其 Pilot Assist 领航辅助系统以保守策略著称,强调驾驶员持续监控,避免过度依赖。
- 人性化设计
沃尔沃在车内交互上保留物理按键(如转向灯拨杆、空调控制旋钮),符合 Euro NCAP 2026 年新规对减少分心操作的要求。而小米 SU7 虽通过保留部分实体按键规避扣分,但中控屏仍集成大量功能,存在潜在操作风险。
三、智能化与软件迭代
小米 SU7 的 OTA 潜力
- 快速修复能力
小米通过 OTA 升级优化了 AEB Pro 功能,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可动态调整制动力度,减少驾乘不适。但 2025 年 3 月高速事故中,系统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障,显示其传感器融合算法仍需完善。
- 生态联动短板
尽管 SU7 深度整合小米智能家居,但安全相关功能(如远程监控电池状态)依赖手机 APP 稳定性,曾出现因网络延迟导致的预警滞后问题。
沃尔沃的稳妥升级
- 渐进式更新
沃尔沃 XC90 车机系统升级为 11.2 英寸屏幕,支持连续语音交互,但智驾功能更新频率低于新势力品牌。其安全冗余设计(如火药驱动破窗器)更侧重硬件可靠性,而非软件迭代。
- 服务体系加持
沃尔沃推出 “消费透明承诺”,确保原厂件使用与价格公开,事故后可通过官方渠道快速定损理赔。而小米的售后服务网络仍在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维修周期过长问题。
四、市场定位与用户选择
小米 SU7:科技尝鲜者的选择
- 优势:更高的碰撞测试得分、激进的智能安全配置、亲民的价格(20-30 万元区间)。
- 风险:智驾系统的初期可靠性、售后服务网络的成熟度。
沃尔沃:安全刚需用户的首选
- 优势:百年安全技术积累、被动安全的极致设计、完善的服务保障。
- 局限:电动化转型缓慢、智驾功能相对保守。
结论
从技术指标看,小米 SU7 在碰撞测试和智能硬件配置上已接近沃尔沃水平,甚至在主动安全的部分场景(如高速 AEB)表现更优。然而,沃尔沃凭借数十年的事故数据积累与保守可靠的设计理念,在极端场景下的乘员保护仍更胜一筹。对于注重科技体验且能接受一定试错成本的用户,小米 SU7 是性价比之选;而追求绝对安全与长期可靠性的家庭用户,沃尔沃仍是更稳妥的选择。两者的竞争本质上是 “数据驱动创新” 与 “经验驱动成熟” 的路径之争,未来需关注小米在软件迭代中的可靠性提升,以及沃尔沃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安全技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