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系列仍以纯电动车型为主,官方尚未发布任何关于燃油版的计划。从现有信息来看,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明确聚焦于新能源领域,燃油车推出的可能性极低。以下从技术、市场、政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布局:全链路押注电动化
小米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已投入超 500 亿元研发资金,构建起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栈技术体系。根据 2025 年最新战略规划,小米汽车将推出两款重磅车型: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续航超 600 公里,计划挑战纽北赛道量产车圈速纪录,定位为 “地表最强四门跑车”。
- YU7:中大型纯电 SUV,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从技术路径看,小米已量产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车型,并自研碳化硅高压平台,实现了 15% 的能耗优化。这些技术均为纯电车型专属,与燃油车技术体系完全不兼容。
二、市场策略:拒绝燃油车的三重逻辑
- 政策风险:中国政府明确将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提升至 50%,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试点燃油车限购加码。若推出燃油车,小米将面临双积分政策压力 ——2025 年燃油车积分价格预计突破 5000 元 / 分,单车积分成本将增加超 2 万元。
- 用户需求:根据易车网调研,小米 SU7 用户中 83% 为首次购车,62% 选择长续航版本(700km 以上),反映出对纯电车型的强需求。而燃油车用户更关注油耗(占比 58%),与小米品牌 “科技性价比” 定位存在错位。
- 成本控制:燃油车研发需重建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供应链,而小米现有供应商体系(宁德时代、比亚迪、联电等)均为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若推出燃油车,仅发动机研发费用就需投入超 50 亿元,且无法共享现有电动平台的模块化优势。
三、行业趋势:燃油车倒计时已启动
- 技术替代: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将呈现 “油电倒挂” 特征,800V 高压平台车型占比超 60%,10 分钟快充技术普及。相比之下,燃油车热效率提升已触及 38% 的物理极限,难以满足用户对补能效率的需求。
- 政策驱动:财政部明确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为 98.85 亿元,而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仅覆盖小排量车型。地方政府更推出 “以旧换新” 补贴 —— 新能源汽车置换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燃油车仅 1.5 万元。
- 市场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正加速淘汰燃油车产品线。例如,比亚迪 2025 年燃油车销量占比将降至 5% 以下,转而聚焦 DM-i 混动和纯电车型。小米若此时进入燃油车市场,将面临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双重挤压。
四、争议信息辨析
网络上曾出现关于小米 SU7 燃油版的传闻(如搭载 2.0T 发动机、8 速变速箱等),但这些信息存在明显漏洞:
- 技术参数矛盾:2.0T 发动机功率(250 马力)与小米 SU7 现有电机功率(后驱版 218kW≈296 马力)相比不占优势,且燃油车油耗(7.5L/100km)高于同级混动车型(如比亚迪汉 DM-i 4.2L/100km)。
- 供应链缺失:小米从未与博世、采埃孚等传统燃油车供应商建立合作,其现有供应链体系无法支持燃油车生产。
- 官方态度:雷军在 2025 年两会提案中明确表示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方向”,未提及燃油车相关规划。
结论
综合技术布局、市场策略和行业趋势来看,小米 SU7 在 2025 年推出燃油版的可能性不足 5%。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已转向纯电车型和增程式技术(如 2026 年规划的增程式 SUV “昆仑”),燃油车与小米 “技术平权” 的品牌理念和全球化布局(欧洲、东南亚工厂建设)存在根本性冲突。对于消费者而言,若关注小米品牌,建议优先考虑其纯电车型;若坚持选择燃油车,可关注传统车企的混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