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落户布局已呈现 “北京为核心,武汉为重点扩展” 的双基地格局,并结合政策与产能需求持续优化。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总部与研发生产核心
- 注册地与总部联动
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9 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注册,注册资本 100 亿元,注册地址为北京市北京开发区科创十街 15 号院 5 号院 8 层 816 室。这一选址与小米集团总部及智能加工厂形成地理协同,便于产业链资源整合。北京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为小米提供了测试、路权等方面的支持。
- 现有产能与扩产计划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 2025 年底前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当前小米 SU7 系列的月产能已突破 2.9 万辆,等车周期仍长达 36-46 周,显示北京基地仍在满负荷运转。
二、武汉:第二生产基地的实质性推进
- 政府推动与产业协同
湖北省政府自 2021 年起持续争取小米汽车落户,2025 年 3 月与小米的最新洽谈中,湖北省主动协调东风汽车集团提供合作条件,包括盘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云峰工厂(原东风日产 / 岚图生产线)。该工厂可通过改造快速投产,避免新建工厂的长周期投入,预计 2025 年底前正式宣布合作细节。
- 人才储备与战略意义
小米已在武汉启动汽车工厂项目经理、EHS 管理岗等核心职位招聘,要求具备汽车制造经验。武汉作为中部汽车产业中心,拥有东风、吉利等整车厂及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可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产能弹性。此外,武汉的消费市场潜力显著,2025 年当地以旧换新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 2 万元,直接刺激小米 SU7 等车型的销售。
三、产能扩张与市场目标
- 交付目标与产能压力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若武汉工厂顺利投产,叠加北京基地的产能释放,全年产能有望突破 45 万辆。这一目标需依赖双基地协同:北京工厂专注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武汉工厂承接主流车型(如 YU7)及出口需求。
- 出口与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 2027 年启动汽车出海,武汉基地的地理位置便于通过长江水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市场。此外,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11 月投产)与汽车工厂形成 “人车家” 生态闭环,强化供应链协同。
四、其他城市的潜在机会
- 合肥的历史传闻与现状
2024 年曾有传闻称安徽 SASAC 与小米接洽,但小米未予确认。截至 2025 年 4 月,合肥未披露新的合作进展,且小米已明确聚焦北京、武汉的产能建设,短期内落户可能性较低。
- 上海与重庆的战略价值
上海作为智能汽车研发高地,重庆作为西部汽车工业中心,虽被传闻提及,但小米尚未在两地启动实质性工厂建设。当前重心仍在巩固北京、武汉的产能基础。
五、政策与行业趋势的影响
- 安全标准与技术升级
工信部 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强调新能源汽车安全,推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标准实施。小米 SU7 Ultra 已通过超高速碰撞测试,并计划搭载四电机驱动、线控底盘等前沿技术,符合政策导向。
- 行业竞争与市场分化
保时捷等外资品牌在华销量下滑,而小米 SU7 系列凭借性价比和智能化优势,2025 年一季度销量达 7.59 万辆,远超保时捷。武汉工厂的投产将进一步巩固小米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落户格局已基本清晰:北京作为总部与高端制造中心,武汉作为第二基地承接主流产能,两地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共同支撑其 35 万辆交付目标。武汉工厂的最终落地将取决于与东风的合作细节,但湖北省的积极态度和现有产能基础使其成为最可能的扩展点。其他城市的机会需待小米完成双基地布局后再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