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已明确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自建工厂。以下是具体生产模式和关键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生产主体与资质:完全自主化
- 独立生产资质
小米汽车于 2024 年 7 月正式获得工信部独立生产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从 “北京小米”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彻底摆脱早期依赖北汽越野代工的模式,成为少数通过 “代工积累销量→申请独立资质” 路径成功的新势力车企。
- 自建工厂主导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是核心生产基地,拥有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大压铸、电池车间等新能源车专属产线。工厂配备超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新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与一期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支撑小米 SU7 系列和首款 SUV 车型 YU7 的生产。
二、供应链与合作伙伴:技术协同而非代工
- 电池供应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 三元锂电池,占小米电池采购量的 40%。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小米 Y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电池单体和总成均由台州弗迪电池生产。
- 自研能力:部分车型采用小米自研电池 Pack 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 核心零部件
- 电机:SU7 基础版采用联合汽车电子的驱动电机,高性能版(如 SU7 Ultra)则搭载苏州汇川的电机,并结合小米自研技术。
- 智能系统:与博世合作 ESP10 防抱死系统,车规级芯片与华为海思间接合作,2025 年进入批量供货阶段。
- 产能支撑
武汉生产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5 年启动建设,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辐射华中市场。
三、生产模式的战略意义
- 效率与品控
自建工厂实现 “前店后厂” 模式,车辆从下线到交付仅需数小时,涂装车间 40 分钟可切换颜色,缩短 25% 交付周期。2025 年 3 月,小米单周交付量已达 5100 台,累计交付超 21.61 万台,产能爬坡效率居新势力前列。
- 技术闭环
工厂内的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从零部件验证到整车调试的全流程自研,例如泰坦合金材料、9100 吨大压铸工艺等均在此完成产业化。
- 成本控制
自研技术(如 800V 碳化硅平台)与供应链垂直整合,使小米 SU7 标准版定价下探至 21.59 万元,同时保持 15% 以上的毛利率。
四、未来产能规划
- 2025 年目标
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主要依赖 SU7 系列持续热销和 YU7 上市后的增量。
- 全球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在印度、东南亚等地建设海外工厂,首款车型 SU7 已启动右舵版研发,2026 年进入国际市场。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北京自建工厂自主生产,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深度协同,但整车制造、技术研发和品控完全由小米主导。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供应链安全,又通过自研技术实现差异化竞争,支撑其 “全球前五车企” 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