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团队已形成以雷军为核心、跨领域专家协同的 “铁三角” 架构,既有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基因,又融合了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以下从核心管理层、技术攻坚团队、产能保障体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管理层:权力高度集中的 “战时指挥部”
1. 决策层
- 雷军:小米集团创始人兼 CEO,直接兼任小米汽车总裁,全面统筹战略方向与资源调配。其 “赌上人生声誉” 的表态,凸显对汽车业务的绝对掌控。
- 刘德音:原小米集团副总裁,现任小米汽车首席运营官(COO),负责日常运营与生态链协同。作为小米生态链之父,其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至关重要。
2. 四大核心部门负责人
- 于立国(汽车部副总裁):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现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其在北汽期间创造的 “18 个月完成工厂建设到首车下线” 纪录,正用于小米北京工厂的产能爬坡。当前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30%,于立国的首要任务是将月产能提升至 2.5 万辆。
- 黄振宇(汽车部副总裁):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身兼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其主导的 “质量一票否决制”,直接对标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质量管控经验。
-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小米早期员工,负责产品定义与创新。其主导的小米 SU7 Ultra 已成为品牌旗舰车型,订单排期长达半年。
-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原小米互联网三部负责人,推动 MIUI 系统向车载场景深度适配。其团队开发的 “澎湃 OS 车机版” 已实现手机 - 汽车 - 家居的无缝互联。
3. 战略顾问
- 胡峥楠:原吉利研究院院长,现任小米汽车高级顾问。其主导的研发体系标准化建设,帮助小米规避了传统车企的流程冗余问题。
- 王翔:原高通大中华区总裁,现任小米集团高级顾问。其在全球供应链与芯片领域的资源,为小米汽车的国际化布局提供支持。
二、技术攻坚团队:全栈自研与跨界融合
1. 智能驾驶领域
- 叶航军(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原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带领团队实现全链路自研。2025 年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将扩充至 2000 人,重点突破城市 NOA 与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
- 李田原(设计负责人):原宝马 iX 外饰主设计师,主导小米 SU7 的 “流体雕塑” 设计语言。其团队引入宝马 Z4 内饰设计师 Shin Muto,提升座舱豪华感。
2. 三电技术领域
- 孙智伟(电池系统负责人):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目标将能量密度提升至 300Wh/kg 以上。
- 汤杰(电池结构开发负责人):主导 CTB(Cell to Body)技术研发,通过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设计,将整车扭转刚度提升至 40,000N・m/deg。
3. 软件生态领域
- 洪锋(天星数科董事长):原 MIUI 负责人,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其团队开发的 “小米汽车 App” 用户量已突破 500 万,支持远程控车、电池管理等功能。
三、产能保障体系:制造与供应链的双重突破
1. 工厂管理
- 季国伟(北京工厂厂长):原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将麦格纳的 “工业 4.0” 标准引入小米工厂。北京工厂综合自动化率达 91%,AI 视觉检测系统可实现 0.01mm 级精度。
- 王楠楠(南京区域总部总经理):原手机部软件项目研发部负责人,统筹南京工厂建设。该基地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
2. 供应链管理
- 张峰(供应链副总裁):原紫米电子创始人,建立 “三级供应商体系”。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达 95%。
四、团队特征与战略布局
- 组织架构:采用 “扁平化 + 矩阵式” 管理,四大核心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决策效率提升 40%。
- 人才来源:60% 成员来自传统车企(如北汽、麦格纳),30% 来自互联网企业(如谷歌、腾讯),10% 为高校应届毕业生。
- 研发投入:2025 年研发预算达 170 亿元,其中 50% 用于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
- 产能目标: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南京工厂 15 万辆,2025 年总交付量目标 30 万辆。
五、潜在挑战与应对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当前月产能 2.2 万辆,通过双班制与产线优化,预计年底前提升至 3 万辆。
- 质量管控:黄振宇团队引入 “质量问题越级汇报” 机制,将整车故障率控制在 0.5% 以下。
- 人才竞争:以 “股权激励 + 事业合伙人” 模式吸引顶尖人才,2024 年高管离职率低于 5%。
小米汽车团队正通过 “互联网敏捷性 + 制造业深度” 的融合,试图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复制小米手机的成功。其核心优势在于雷军的战略定力、跨领域人才的协同效应,以及小米生态链的资源整合能力。然而,如何在快速扩张中保持质量与创新的平衡,将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