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的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合作领域的最新动态主要集中在充电网络生态和供应链协同,尚未披露与其他整车制造企业的深度战略联盟或合资计划。以下是结合最新进展的详细分析:
一、充电网络合作:与 “蔚小理” 等车企共建补能生态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 4 月宣布与蔚来、小鹏、理想等 18 家充电运营商达成合作,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覆盖全国 360 座城市及 6221 个服务区。这一合作打破了车企间的充电壁垒,用户可通过小米充电地图实时查看桩位状态、功率及费用,并支持即插即充、扫码支付等功能。例如,小米 SU7 用户可直接使用蔚来的换电站与小鹏的超充桩,充电效率提升 30% 以上。
这一合作的意义在于:
- 快速提升补能效率:小米以零成本整合行业资源,规避了自建充电桩的高投入风险,同时通过动态负荷调控技术优化电网压力。
- 用户体验升级:用户无需切换多个 App,实现 “一图走天下”,尤其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智能分配充电功率的功能可减少排队时间。
- 行业生态整合:此举推动车企从竞争走向共生,为未来统一充电标准奠定基础,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深度绑定:电池与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伙伴
小米汽车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合作已形成稳定格局: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Ultra 提供定制化 “金麒麟”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0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覆盖入门版车型,确保供应链多元化。
- 智能驾驶:
- 英伟达 Orin 芯片:由德赛西威提供域控制器,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
- 地平线征程 3 芯片:虽未最终确定,但大陆集团已为小米定制开发相关硬件。
- 底盘与热管理:
- 万向钱潮:供应悬架、制动系统等底盘结构件,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 奥特佳:独家供应 SU7 热管理系统,确保极端环境下的电池性能稳定。
三、潜在合作方向:市场传闻与行业分析
尽管尚未有官方公告,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潜在合作对象存在以下推测:
- 吉利集团:
- 双方曾在技术交流中探讨智能化与制造能力的互补性,吉利的 SEA 浩瀚架构可能为小米提供平台支持。
- 但因小米高管胡峥楠(原吉利研究院核心成员)的竞业协议问题,合作进展一度受阻。
- 一汽 / 上汽:
- 一汽富维作为小米供应链企业,已为其提供车身结构件,未来可能在生产制造环节深化合作。
- 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推出鸿蒙智行车型(如尚界 S800),小米或借鉴类似模式,与传统车企联合开发智能座舱。
- 奇瑞汽车:
- 奇瑞在混动技术领域的开源计划可能吸引小米,双方或在增程式 SUV 车型上展开合作。
四、历史合作回顾:从技术赋能到生态延伸
小米汽车的合作模式经历了从单点技术赋能到生态整合的演变:
- 早期技术合作:
- 与一汽奔腾合作推出奔腾 T77,搭载小爱同学语音助手,试水车机互联。
- 与高通合作骁龙 8295 芯片,提升智能座舱流畅度。
- 生态链延伸:
- 通过投资快卜科技(宁德时代子公司)布局光储充一体化网络,探索车网互动(V2G)技术。
- 与蓝思科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发车载玻璃与轻量化材料。
五、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 竞争压力:
- 鸿蒙智行、特斯拉等对手加速布局,小米需在智能驾驶和品牌溢价上突破。例如,华为 ADS 3.0 已实现无图城区导航,而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 L2 + 阶段。
- 产能瓶颈:
- 小米 SU7 订单交付周期已拉长至 45 周,二期工厂(武汉)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或缓解供需矛盾。
- 政策风险:
- 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数据安全法规等可能影响合作模式,需与车企共同应对合规挑战。
总结
目前,小米汽车的合作重心仍集中在充电网络整合与供应链优化,与其他车企的深度合作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若未来与吉利、一汽等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可能在平台共享、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新的竞争力。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行业展会(如北京车展),以获取最新动态。